财经资讯

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有很多种结局!萨沙问答第198集

发布日期:2023-07-01    点击次数:78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有很多种结局!萨沙问答第198集

主要分为4类:

第一,回到原部队。

正常来说,部队被打散了以后,都会设置收容大队。收容大队一般会靠近,第一线的后方交通要隘、县城等地。

而士兵被打散以后,肯定会朝着后方撤退。士兵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找到自己的部队的收容大队。

他们会在收容大队暂时集中,然后集体运输到原部队,回归编制。

在抗战中,大部分被打散的士兵都是这样回到原部队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军人的归属感。经历过生死的战友,和普通的朋友是不同的。一群战友可以说是生死之交,很多士兵对部队和战友都有一定感情。

比如西北军第40军军长庞炳勋,对麾下的官兵非常好。庞炳勋对官兵,都当如子侄一样爱护。官兵受伤以后,庞炳勋不惜代价的为他们治疗。官兵牺牲了,庞炳勋会妥善安置他们的家属。

所以,第40军历史上几次有过被重创的经历,甚至几乎是全军覆没。然而第40军打散的官兵宁可沿途乞讨,也要回到原来的部队。

第二,补充新部队。

这种情况较少,主要是原部队被成建制歼灭,或者已经紧急开拔到很远的地方。

抗战中,国军有不少部队同日军几乎拼光。

如衡阳的第10军几乎全军覆没,少数突围的官兵也无法找到原部队。

这种情况下,只能将官兵就近补充到其他部队。

第三,就地打游击。

这种主要是以军阀部队为主。

军阀部队很多是本土本乡人,士兵都是本省人。当年的老百姓不愿意随便离开家乡,就算死也要死在家里。

一些军阀部队比如粤军、桂军、湘军被击溃以后,大部队向其他地方转移,一些打散的官兵不愿意离开家乡,就拉杆子留在家乡打游击。

全国有无数支游击队,队长都自封为司令。

在那个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无论国共甚至日伪都会想方设法争取。

以《沙家浜》的胡司令为例,他的真名叫胡肇汉,本来是上海一个警长,是走江湖的人物。胡肇汉虽然是湖北人,少年时期就在阳澄湖附近讨生活,这里是他第二家乡。在淞沪会战爆发以后,胡肇汉不愿意撤退到后方,就在阳澄湖拉杆子起兵,建立了一支数百人规模的抗日游击队。他起家时候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枪,然而都是本乡本土人,所以在当地还是颇有势力,发展也快。

第四,逃回老家。

抗战期间采用壮丁制度,也就是除了独子以外,每家都要出人,由抽签决定谁去。

一些壮丁并不是自愿参军,只是被抽到以后才无可奈何入伍。

谁都知道打仗要死人的,而且当时军队生活非常艰苦。士兵们饭都吃不饱,生病也缺医少药,很容易病死。

一旦遇到部队溃散,如果士兵是本地人或者家相距不远,一些人就直接逃回家去了。

只是,这样逃了往往也是没用的。除非逃兵不回家,不然被当地保长和兵役军官发现了以后,还是会将他抓住送到军队。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发布于:江苏省

上一篇:深度 | 又是“秀肌肉”,又是扩大朋友圈,伊朗的一系列动作释放什么信号?
下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飞行学院开启新兵下连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