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苏军围攻10万德军,曼施坦因是如何以少胜多、扭转战局的?
1941年10月至1944年8月,
苏德两国为争夺关键城市——哈尔科夫,
前后经历了4次战斗。
其中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进程中最为成功的战役,德军以10万对苏军50万兵力的悬殊差距获得胜利;
这次行动中德军消灭苏军52个师的兵力;
这次战役被英国德尔哈特评价为曼施坦因元帅最为精彩的一次作战行动;
也是这次战役的成功,为第三帝国争取了两年多的苟延残喘的时间。
那么,曼施坦因是如何在兵力对比严重悬殊的情况下,带领德军以少胜多的呢?此次战役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本期为您讲述,苏德战争中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一、必争之地:为何苏军和德军都如此看重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有点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徐州、锦州等地。
一开始,哈尔科夫是被当成要塞而建立起的城市,并不发达。随着后来移民不断涌入,哈尔科夫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南部地区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和贸易中心。后来由于在19世纪晚期,顿涅茨克煤田开发的需求以及铁路网的修建和完善,哈尔科夫逐渐成为重要的枢纽城市。
苏联建立之后,哈尔科夫凭借其优越的战略环境,一度成为乌克兰的首府,直到1934年的时候,基辅才占据了乌克兰首府的位置。
即使哈尔科夫地位有所降低,但是其发展速度依旧保持迅猛。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哈尔科夫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都市,人口超过90万。不仅如此,哈尔科夫还是苏联境内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拥有曾被视为苏联最大的坦克工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还有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哈尔科夫内务部工厂、哈尔科夫涡轮机制造厂等。苏联在二战期间所使用的众多先进装备,诸如T-34、SU-2攻击机等都是在哈尔科夫的工厂中生产出来的。
不仅工业制造能力优秀,哈尔科夫也是苏联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之一,是苏联重要的铁路枢纽、航空运输基地,是乌克兰连接东南西北各个方位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着苏联克里米亚、高加索、第聂伯河流域和顿巴斯地区的关键城市。
尤其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人口大量涌入哈尔科夫,导致哈尔科夫人口一度飙升到150多万,庞大的人口规模让哈尔科夫成为了苏联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城市。
可以说,正是因为哈尔科夫工业基础雄厚、战略位置重要、人后资源丰富,德军试图将其收入囊中,苏军拼命想将其保住。
(t-34坦克)
二、扭转战局:曼斯坦因元帅如何带领德军扭转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败绩?
从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初,德军的必胜气势,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的节节败退。苏联不仅没有像德国人希望的那样完蛋了,相反,苏联变得“横冲直撞了起来”。德军的失败结局已经注定。此时的德军非常需要一个军事天才,来扭转败局。
德国把宝押在了冯·曼施坦因,这个德国国防部最具有天赋的指挥官身上。
曼施坦因完全有这个实力。他出身于军事世家,父亲是普鲁士上将,爷爷和舅舅都是将军,不仅如此,曼施坦因与冯·兴登堡元帅也是近亲。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之后,在一战中服役,后来擢升陆军副总参谋长。和古德里安等人全然不同的是,曼施坦因曾在参谋本部任职,因此对于实战的战术和理论的战略视角都很精通。
曼施坦因在二战后,曾修改施里芬计划,率军穿过阿登山地,一路进军,将英法的主力军队都赶到了敦刻尔克。
(曼施坦因)
1943年初,苏军向西一路穷追猛打,相继收复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这可急坏了希特勒。他在2月飞抵距离苏军驻地仅60千米的曼施坦因司令部,希望曼施坦因能够抓紧收复哈尔科夫。
接下来,曼施坦因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要用自己东拼西凑才凑出来的10万士兵,迎战对面苏联的50万大军,而且还要获胜。但是作为一个军事天才,曼施坦因很快就找到了以少胜多地破解之法。曼施坦因敏锐地感觉到,苏德两军之间,存在着有利于德军的动态变化,即苏联的这一轮进攻优势正在衰减,德军力量正在相对上升。
当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误判。瓦图京认为,在苏军的穷追猛打下,德军将会退守第涅伯河以西的地区,因此苏军要在德军撤回第涅伯河之前切断其退路。但是瓦图京的跃进式行军进展过快,这导致苏军战线拉得过长。
苏军从斯大林格勒,一直穿过两条河流,向西行进500多千米,顺利推进着。但是过长的战线,就意味着战斗能力的下降,物资等后勤补助项目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连作战人员和坦克也在路途中搜大量损耗。
而在同一时刻,德军不断扩大,后勤补给线也逐渐缩短,虽然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遭受重创,但是剩下的士兵依旧士气高昂,依旧是配备精锐武器的德军精锐士兵。加上希特勒给了曼施坦因足够的战场自主权,这使得曼施坦因的军队得到了众多士兵和飞机等重要物资的援助。从“帝国师”到“骷髅师”,德军王牌部队都被调给曼施坦因指挥。
万事俱备,只欠曼施坦因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决定率先攻打苏军西南方面军,来一个调虎离山,在苏军大批军队调动支援南部军队的时候,击溃西南方面军,在顺势来一个北上攻打哈尔科夫,这样就能够使北边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失去支援,顺利收入德军囊中。
这样的计谋是不是很眼熟?当初修改施里芬计划时,曼施坦因也用了同样的计谋。
2月19日,哈尔科夫反击战正式拉开帷幕,一切都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进行着。当“骷髅师”的虎式坦克南下冲入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时候,不只瓦图京,甚至连斯大林都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只以为这是德军掩护主力撤退的一次局部反击,苏军并没有提高警惕,依旧向第聂伯河行进。不久,西南方面军开始溃散。
苏德之间的坦克会战中,苏军曾经引以为豪的T-34坦克遭到惨重损坏。在德军虎式坦克102毫米厚度的正面装甲面前,T-34坦克的76毫米坦克炮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相反,德军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坦克炮,却能在1000米和500米的距离上,轻而易举地击毁T-34。
德军在坦克质量的绝对优势,加上战术上成功地应用,德军很快就在苏军第六集团军的驻地上,冲开了大约30千米的缺口,并顺着这个缺口一路前进着。经过一番激战,德军击溃苏军第六集团军、第一近卫团军和波波夫集团编成内的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
苏军受到重创,决定在2月27日向后撤退。2月28日,德军北上,直扑哈尔科夫。由于在德军向南袭击的开始阶段,上到苏军最高统帅部,下到西南方面军的侧翼沃罗涅日方面军,都没有做出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面对德军势如破竹的攻击,苏军不得不转攻为守。
3月6日,德军总攻开始。到了3月10日,德军在苏军哈尔科夫防线附近已经撕开了一条60多千米的口子。四天之后,苏军迫于压力,最终放弃哈尔科夫。德军乘胜追击继而收复别尔哥罗德。曼施坦因试图趁着苏联溃退,乘胜追击,取得更多地盘。
3月中旬,由于兵力原因,加上冰雪融化导致道路泥泞,德军不得不停止追击。苏德两军在距离哈尔科夫以北150千米的库尔斯克形成对峙局面。
由此,德军在曼施坦因的高超指挥技艺下,赢得了惊天逆转。
三、哈尔科夫战役的影响
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伤亡惨重。
根据俄罗斯1993年解密的资料显示,苏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有100694人阵亡或被俘,有139366人受伤,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当然,从其他一些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德军损失同样惨重。哈尔科夫战役之后的党卫队装甲,可以正常使用的坦克数量不足原先的40%,至少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而“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在1943年2月底,还有95辆坦克,而到了3月底,就只剩下22辆坦克了。
但是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辉煌,也就止步于以少胜多的奇迹了,它并没有起到“盘活”德军战争全局的作用。
首先,哈尔科夫反击战并没有使得德军实现战斗中的攻防转换,也因此缺乏转折战争应有的特点。
哈尔科夫反击战,仅仅是取得局部的战争胜利,使得苏德战场南部态势发生暂时性的转变,此战之后,曼施坦因再也未能实现“想打谁就打谁”的状态,苏德双方同时进入了防御阶段,一度在库尔斯克一线陷入僵持。因此,现在人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看待的话,其后的库尔斯克战役很可能使德军逆风翻盘的最后时机,但是德军并未能抓住这次机会,苏军从库尔斯克战役后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其次,哈尔科夫战役虽然对苏军造成巨大打击,但是并未对其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虽然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军消灭苏军十万人,相当于是当时参战德军总数,对于德军来说实属不易,但是这样的代价却是苏联可以承受的结果。反观德国,到了1943年时,人口资源早已走向枯竭,为了保证兵员数量,甚至将征兵年龄放低。可以说,德军在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00万士兵死亡、库尔斯克战役20万死亡的打击下,加上苏德战场上损失的上千辆坦克和火炮等武器,德军胜利的本钱已经一步步被毁掉了。
第三,虽然哈尔科夫战役重振了德军士气,但是并未从根本上重挫苏军士气。
由于同一时期,苏德战场以外,苏联盟军们获得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等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国际战局基本清晰,因此苏联不会仅仅因为一场战役失败,而丧失斗志。苏军依旧能够在退守库尔斯克防线之后,稳住阵线,这就说明苏军实力不容小觑,最终苏军赢得了此后的库尔斯克会战。
四、小结
1943年的苏德战场上,双方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将领,诸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瓦图京、华西列夫斯基等等,但是无疑曼施坦因是那个最优秀的将领,在整场战争中似乎都笼罩在巨大的“主角光环”之下。
研究曼因斯坦一生经历的战争,我们不难看出,曼因斯坦战争的着眼点从来就不是某一个城池的得失,他非常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捕捉敌军力量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德军战斗素质高,并且机动性良好的优点。在战场上大胆地迂回穿插,在战场上总能出其不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阿兰·拉克拉所说,二战中像曼施坦因那样通过一场战役戏剧性逆袭的情况,实属罕见。哈尔科夫反击战后,德军鼓舞士气,甚至连希特勒都认为,这次战役将是“战争时运的转折点”。
然而,曼施坦因虽然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完美逆袭,但是根本无法实现战场上的根本转折,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带给第三帝国的只是苟延残喘的时间,并不是逆天改命的结局。因此,可以说哈尔科夫反击战更像是东线德军最后的胜利。
不仅如此,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也需要牢记,无论军事将领们在战场上有多么英勇,战争都不应该成为人们吹捧追求的对象,战争也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