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在西南四省的93万部队,为什么仅仅抵抗了57天?
49年5月之后,国军由于遭受了北方战场及渡江战役的接连失败打击,无论从部队总兵力还是作战态势上,都无力继续坚挺。唯一的办法就是抓紧集结各处部队向边陲区域转移,除了海南和台湾之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向西南方向集结固守。这么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海岛自有天然阻隔,是防守的要地;而西南地区自古就是战况不利时的最佳后撤地。然而93万国军部队,竟然连49年都没熬过去,短短57天之内就全部在西南被歼灭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西南四省,包括云南、四川、贵州、西康。若战略战术得当,官兵斗志昂扬,自然是有一守之力的。远的不说,三四十年代国军难以在正面大会战中抵挡装备和素质占优的日军部队,退到西南后反而稳住了战局,配合山川河流阻隔,再未让敌人占到太大进攻优势,可见此地的防守属性之强。
再回到49年下半年,西南四省的国军部队主力是胡宗南集团及宋希濂部的中央军40余万人,四川刘文辉和云南卢汉的地方部队20万人,外加保安团和各游杂武装队伍,甚至还有土匪,共计93万余人(当时国军全国剩余总兵力不到160万),从兵力上看西南国军并不弱,甚至比用于进军西南的我军部队数量更多。
然而从11月1日到12月底,仗一共只打了50多天,四省就全部解放了。国军何至于如此没有抵抗力呢?从战果统计就可以清晰看出原因。来看一组详细数据。49年11-12月间被歼灭的西南国军部队936000余人,竟然只有8830人是战死或受伤的,占比不足总人数的0.9%,这个比例低的惊人。那剩下的人都干什么去了呢?接着往下看。国军有196000余人,也就是约五分之一的兵力,是在作战过程中被俘(如宋希濂残部),这里面有尽力作战的,当然也含有大量没有尽力的,甚至上战场的目的就是等着被俘;最关键的是,69.2万人起义(胡宗南大部及四川云南当地部队)或者投诚(如5兵团李文部)!另有数万人逃窜、失踪或自行解散。
一目了然,国军不光没有认真抵抗,甚至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官兵早就有转换阵营的意向,并在实际战役过程中实施,这样一场西南战役,对国军而言连百分之一的胜算都不可能有。解放战争中二野的歼敌数据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次西南战役的斩获(二野是此战主要部队,另有部分一野、四野队伍参加),从战损比上看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战役。从西南之战的结果可以看出,决定胜负的从来都不是只靠双方的装备和人数对比。官兵的士气和作战意愿,同样能成为关键因素。当战争初期国军的绝对优势被一步步逆转之后,没有多少指挥官还有信心和回天之力。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