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抗美援朝中一战成名,板门店谈判时,美国人指名要见,他是谁?

发布日期:2023-07-04    点击次数:191

195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被志愿军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乖乖地回到谈判桌上,与中朝代表在板门店进行谈判。

在谈判期间,美方提出要见一个人。这个人叫赵志立,是一位在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志愿军战斗英雄,当时年仅22岁。关于他为什么被美方如此重视,还要从1951年的一场战斗说起。

1951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5师奉命防守春川。在完成防守任务后,115师开始有序撤退。

为什么要撤退呢?原来,经过前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虽然已经将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七线,但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开始捉襟见肘。

自负的美军上将麦克阿瑟被撤职,接替他的是更为谨慎的李奇微。李奇微上任后,准确地抓住了志愿军的要害——后勤补给问题。他发现志愿军每次的攻势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之后便会由于补给不足而停止进攻,他将其称为“礼拜攻势”。

狡猾的李奇微很快便制定了“磁铁战术”来对付志愿军。在志愿军进攻势头较猛的一个星期中,利用美军机械化部队机动性高的优势,撤退一小段距离。

这段距离正好是志愿军一天所能行军的极限,同时避免了志愿军擅长的夜战。待志愿军补给耗尽,美军再凑上来进行反攻。

为了巩固战线,志愿军决定让主力后撤休整。留下小部分部队进行袭扰和防守,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在这样的方针下,为了拖延时间,39军利用华川水库的地利之便,来了个“水淹七军”。志愿军将华川水库的水闸全部打开,汹涌的水流卷集着泥沙,咆哮着向美军奔去。正在渡河的美军直接吓傻了,无数的帐篷、装备被冲走。刚架设浮桥也被吞没,公路全部毁坏,部队根本无法继续前进。

李奇微气急败坏,他急忙命令陆战一师的一个团夺下华川水库的控制权,关上水闸,以便后续部队通过。

39军115师留下赵志立的344团1连防守华川湖附近的288.4高地,大战一触即发。

刚开始,李奇微根本没把志愿军的这个连放在眼里,他觉得这支小股部队在自己的优势火力下很快就会溃退,但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1951年4月9日,陆战一师3团开始对39军115师344团1连发起进攻。最初,美军尝试直接用步兵冲过志愿军的阵地,结果在赵志立的得当指挥下,美军很快便被击退,留下数具尸体。

之后,美军倚仗火力优势,开始对志愿军阵地发起炮击,空中的轰炸机开始向志愿军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在美军不计成本的轰炸下,志愿军前沿阵地上的土都被犁了一遍,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破碎弹片,焦油和火药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窒息。

轰炸结束后,李奇微让美军一个营开始向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令他没想到的是,志愿军好像并没有太多伤亡,他们依然坚守在阵地上。原来,赵志立根据地形,构筑了反斜面坑道工事。在美军轰炸时,便命令部队退回坑道,避免损失;待到美军停止轰炸,步兵进攻时,便回到地面阵地,大量杀伤美军。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赵志立带领1连打死打伤美军100多人。美军损失惨重,只能明日再战。

第二天,美军先是进行“例行”轰炸,打出数以万计的炮弹。之后美军采用集团冲锋的战法,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对志愿军发起疯狂进攻。按照李奇微的想法,这次的战斗是一个营对一个连,优势在他。可他还是大大低估了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意志。

在288.4高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鲜血。赵志立怒吼着向敌人扔出一颗颗手榴弹,旁边的枪口喷出愤怒的火舌,扫过焦黑的土地。

美军的一个营轮番对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可每次他们都只能狼狈地撤下来。他们不明白,这样一块弹丸之地,这样一小股志愿军部队,是怎么在他们的反复进攻中支撑下来的。最后,精疲力竭的他们不得不再次放弃对夺取288.4高地的尝试。

最艰难的战斗发生在第三天。在美军丧心病狂的轰炸下,炮弹和凝固的汽油弹把志愿军的阵地变成一片火海。赵志立勉励战士们:“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为了进攻志愿军的一个坑道口,美军将一门无后坐力炮抬了过来,用以进行火力压制。赵志立注意到后,命令旁边的机枪手火力掩护,自己带着两个战士冲到无后坐力炮的附近,用机枪端掉了这个火力点。失去火力压制能力的美军只得作罢,悻悻退去。

经过四天的血战,赵志立率领志愿军39军115师344团1连击退美军以营为单位的10多次进攻,击毙美军400多人,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后面的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志立及其连队创造了守备战范例,上级决定授予344团1连“288.4高地守备英雄连”称号,连长赵志立记二等功。

这一战震惊了国内外媒体,甚至有国外媒体称:华川湖战斗是东方的敦刻尔克战斗。在美国人眼中战无不胜的美军陆战一师,居然折戟于此,被志愿军的一个连阻挡整整四天四夜。美军和国外媒体无法相信真的只有一个连的兵力驻守于此,他们都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在后来的板门店谈判中,美联社记者坚持要求见一见这个指挥一个连,挡住美军一个团的志愿军英雄。

于是中方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赵志立向记者们介绍了在288.4高地所发生的的一切,并回答了来自记者们的提问。听到赵志立描述的1连坚守288.4高地的惨烈战况,在场记者无不动容。一位记者甚至称赞赵志立为“东方直布罗陀战斗的胜利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正是在一个个诸如赵志立这样的英雄的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下,我们的祖国才拥有了后来和平发展的条件。

拨开历史的云雾,我们所看到的那场战斗,不仅震撼了当时国内外的媒体,也震撼着如今的我们,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如果逃犯越过“国界线”1米后,警察还能对他开枪吗?
下一篇:1970年,老大爷去部队看儿子被哨兵盘查,老人:让你们师长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