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飞夺泸定桥时,敌军为何不炸桥仅仅拆木板?杨成武多年后道出真相

发布日期:2023-07-05    点击次数:86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浪淘沙 重过泸定桥》

新中国能够走到今天,其中经历的凶险很难用语言形容,虽然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内战前期,尤其是抗日战争之前,我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躲避国民党的抓捕,除了必须进行的战役外,能不打就不打。

比如在长征时期,就出现了飞夺泸定桥这场著名的战役,作为名场面,这场战斗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背后付出的损失也非常大,这一起都是因为,敌人只拆木板而不炸桥的阴险举动。

天堑泸定桥

泸定桥的修建要追溯到康熙时期,修建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当时要前往西藏非常困难,如果要走陆路,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西藏地区出现什么问题,完全无法第一时间回报,而当时距离最近的就是大渡河了。

大渡河水流十分汹涌,无论是架桥还是乘船都十分的危险,无奈之下,才修建了这条完全有铁索搭建的泸定桥,由十三条铁索构成的泸定桥虽然十分坚固,可少了支撑结构让它不够稳定,人必须牢牢抓住桥上的铁索才能通过,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即使到了抗战时期,也没有办法修建出更好的桥。

在内战时期,泸定桥也成为了红军的逃亡路线之一,所以这里早早的就有大量的部队进行防守,根据杨成武回忆,当时已经到达的敌军部队就多大两个团,还有即将到来的两个旅增援部队,为了保证胜利,敌军还配备了大量的重武器。

在得知红军即将到达后,对岸的敌人进行了一项十分阴险的操作,那就是抽走桥上原本就不多的木板,让整座桥变成了光秃秃的铁索,可即使是这样,我军还是完成了飞夺泸定桥,这项战役即使放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精彩的攻坚战,那为何敌人不干脆炸掉这座桥,让我军没有任何冲破防线的可能呢?

在战后,杨成武对这次战斗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并最终找到了敌人只抽走木板而没有炸桥的原因。

老蒋的顾虑

在泸定桥位置进行防守,是老蒋亲自下的命令,作为最高指挥官,他对于泸定桥十分的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炸掉桥,即使红军会飞也飞不过去,可老蒋并没有下令炸桥,因为他也有很深的顾虑。

泸定桥的修建有多么的困难,老蒋内心是十分明白的,别说是利用现代技术,即使完全还原十三条铁索的桥也非常困难,康熙时期,这座桥不知牺牲了多少优秀的匠人才完成修建,老蒋如果炸桥,就意味着以后只能做飞机去西藏,这份损失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而当时不止是老蒋有很深的顾虑,守桥的士兵也有很深的顾虑,这座桥老蒋没有下命令,当时的最高指挥官自然也不会下命令炸桥,如果在战后,他要负责重新搭建这座桥,那真的比要他老命还困难。

所以他最后只选择了抽掉木板,然后用重机枪守护,可这却恰恰给了红军一个绝佳的机会,相比之下,红军虽然缺乏各类武器,但最不怕牺牲,这就是两只队伍最本质的区别,也是红军制胜的法宝。

狭路相逢勇者胜

除了对桥本身有顾虑外,当时没有选择炸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轻视,从老蒋到当时负责守桥的士兵都有一个同意的概念,他们坚定的认为红军看到铁索后,会知难而退,不会选择强攻。

从武器装备来说,重机枪是守桥的绝对优势武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重机枪和子弹,红军是无法过桥的,这点和打游戏类似,当一个法师防守一条狭窄通道的时候,敌人试图硬闯的唯一结果就是死亡。

从地势上来说,铁索桥本身的穿过难度非常大,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想要在桥上站稳都十分的困难,此时再加上敌人的进攻,看似完全没有穿过的可能性,综合来说,当时所有敌人都十分的放松。

第一眼看到泸定桥的情况后,所有的红军战士都生出了抵触情绪,可在短暂地思考过后,强攻泸定桥的命令便下达了,不过想要强攻自然也要讲究方法,经过短暂的商讨,红军决定同时发动两拨进攻。

虽然在重武器上红军无法和敌人相抗衡,但狭窄的地势决定敌人能够发挥的重武器十分有限,于是当时红军集中了全部弹药,和敌人展开了对射,虽然机枪的火力凶猛,可在足够多的子弹面前,也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场面。

而除了枪之外,大炮类的武器都是无法使用的,手榴弹也很难直接投掷到对面,红军竟然幸运地和敌人保持了相同杀伤力的攻击。

这时,就轮到第二波战士出场了,这波战士只携带短枪或者不携带武器,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攻击敌人,都是顺着铁索向前不断的铺设木板,虽然这些木板也不是很牢固,可却能够让战士们从桥上冲过去。

就这样,两只部队不断的交锋,木板也渐渐的铺设完成,随着目标完成,红军战士们不要命一样冲过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和敌人展开了近身战斗。

虽然对面的守军数量也不少,但是在视死如归的战士面前,战斗力大打折扣,飞夺泸定桥顺利完成,据说老蒋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差点将办公室的桌子砸碎。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历史中一段十分重要的战役,这次战役让红军的长征队伍有了更加广阔的通道,老蒋策划多年的围剿也彻底宣告失败,但当年在战斗中牺牲的很多战士,却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

其实飞夺泸定桥只是一个缩影,在红军乃至于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历史上,很多次战斗都可以用奇迹来形容,除了解放战争后期,几乎每一次的战斗我军装备都处在劣势。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很多战士甚至穿着单衣,就加入到了战斗当中,但就是这些处在劣势的战士,却一次次地打败了敌人,保护了我们的国家,每一个在战斗中死去的战士,都值得我们永远的尊敬。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硝烟弥漫的2016年,中美剑拔弩张,局势紧张程度堪比古巴危机
下一篇:我是特种兵:何大队长攻善守,能不能晋衔少将?多岗位历练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