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地带战争的定义、常用工具和应对策略
近年来,“混合战争”、“灰色地带战争”、“超限战”和“模糊战争”等术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军事专家、国防大学研究员弗兰克·霍夫曼认为,由于我们难以区分什么是战争,什么不是战争,因此当代最大的挑战就是识别战争。过去三十年里,出现过多次隐性的、非常规的、模糊的冲突,与此同时,显性的国家间冲突次数显著减少。阿拉伯之春和颜色革命这两个经典案例正体现了战争和作战方法的改变。此外,俄罗斯在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中使用了灰色地带/混合战争概念,其2014年占领克里米亚的行动更是进一步激发了西方对这一概念的兴趣。
“灰色地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2010年美国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R),该术语用于指代旨在改变敌方行为、同时保持低于常规军事部署门槛的多维度活动。文章接下来要探讨的“小绿人”、网络利用和虚假信息等,是灰色地带战争中常用的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之前,俄罗斯就使用灰色地带行动对抗乌克兰,并不断将其扩大,从而为俄地面部队对乌的全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即便是在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依旧通过灰色地带战争来支持其实际的进攻行动。
通过分析灰色地带战争的定义可知,信息、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是进行灰色地带战争的主要领域,而保持低于常规战争门槛的战备状态是基本原则。简而言之,行为者进行灰色地带战争的常用战术有网络战、代理人战争和既成事实等。本文采用了美国特种作战中央指挥部对灰色地带战争的定义,即灰色地带战争为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及国家内部的竞争性互动区域,介于传统战争与和平的二元性之间。灰色地带战争具有三个特征:冲突性质的模糊性,有关各方的不透明性,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框架的不确定性。这一定义简洁且易于理解,同时还突出了各行为者和多种活动之间的连接,十分适用于本研究。
一、灰色地带战争的工具灰色地带战争的文献认为,现代冲突中使用的大多数战略都应归入灰色地带战争类别,然而由于多个术语的使用问题,目前尚未在分类上达成统一。不过,大多数与灰色地带战争相关的研究都认为,“小绿人”、“切香肠”策略、信息作战、网络战、代理人战争、特种作战和既成事实等是常用的灰色地带战争工具。进攻方可能会使用某个或多个工具以达成其预定目标,与此同时,防御方在响应时,为避免冲突升级,行动上往往受到掣制。
灰色地带战争工具各自独立,互不兼容,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混合手段、对战争/军事公约的威胁、模糊性等。灰色地带战争工具正在进一步概念化,这些工具可用于改变国际格局,值得外界多加关注。下文将详细介绍以上提及的几个灰色地带战争工具。
1.“小绿人”
“小绿人”是公认的灰色地带战争工具。有学者认为“小绿人”是“中间人”、“代理人”或“第五纵队”。还有学者以2014克里米亚危机为背景,将“小绿人”定义为“不穿军装、不佩戴徽章或其他识别标志的士兵或特工,其存在使俄罗斯能够否认其对克里米亚事件的参与”。国家或国家安全机构通过雇佣难以区分身份且不受组织控制的代理人来开展行动,并以此制造模糊性和混乱。使用此类代理人的目的是避免引起防御者的强烈反抗。常规军事部署就很可能使防御方以相似的方式进行反抗。相比之下,由于代理人背后的组织难以识别,因此防御方在响应时必须更加谨慎。另外,使用代理人的进攻方可能会通过伪装权威身份、引发控制问题和掩饰代理人意图等方式从冲突中隐身。面对以上这些问题,防御方难以找到答案,并且可能需要在重重疑团中做出合理准确的响应行动。
2.既成事实
从历史上看,既成事实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迫使对手或防御方响应进攻方行动的活动。既成事实策略要求进攻方运用战术,对防御方发起出乎意料的决定性打击,使防御方陷入两难境地,不得不在勉强让步和冲突升级中做出抉择。该策略通常用于达成某些小目标,防御方通常会选择让步而非激化冲突。既成事实策略的一个典型手段是突然入侵某个国家,并在该国做出响应前占领大片土地。由于单独的既成事实策略不会引发战争,因此聪明的进攻方可能会多次使用该策略来达成一系列小目标,以逐步完成其大目标。进攻方对防御方实施既成事实策略时,“小绿人”/代理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既成事实策略会带来突然的变动,因此它实际上也是风险最大的灰色地带战争工具。正如学者维尔茨说的那样:“将激化矛盾的责任推到试图维持现状的国家身上,将使得该国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地位。”大国如果想维持现有格局,就可能不会响应别国制造的既成事实。
3.“切香肠”策略
“切香肠”策略指在威慑环境中利用模糊性的行动。有学者认为“不同于快速打破对手威慑的既成事实策略,切香肠策略逐步将对手边缘化,以此达到蚕食其威慑的目的。”“切香肠”策略重在渐进,由于试图维持现状的防御方或团体缺少正当的军事或政治理由来响应小型突发事件,因此试图改变现状的进攻方或团体可使用该策略,在不越过红线、引起防御方响应的同时,逐步改变现有格局。然而,进攻方在实行“切香肠”策略时,必须谨慎制定红线,如行动越过红线,则可能触发防御方的响应措施。一方面,进攻方可能会低估防御方的响应力度,而另一方面,主动性较强的防御方为维持现状,也可能对威胁较小的行动做出响应。历史上有一个“切香肠”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2015年,土耳其空军曾击落一架侵犯土耳其领空的俄罗斯战斗机。据悉,土耳其空军曾在五分钟内对俄战斗机发出十次警告,然而,俄方认为这一行为在土耳其的容忍范围之内,因此不予理会,最终战斗机被土耳其击落。
4.代理人战争与对犯罪组织和网络的利用
在灰色地带战争中,为改变现状同时保持模糊性,还可以使用代理人战争这一策略。国家行为者、国家安全机构等进攻方通过支持与其利益相同的团体来利用防御方社会中现有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断层线。代理人战争模糊了变革的来源和目标,破坏了防御方的威慑机制。然而,为对抗破坏现状、引发变革的未知行为者和势力,防御方也会反过来改进其防御机制。灰色地带进攻方还可能利用犯罪组织和网络来达成一系列目标,如塑造公众观点、创造模糊性、通过走私黑手党提供食物和武器供应等。犯罪集团通过定点清除、大规模射击、劫掠等活动可快速动摇防御方的统治。灰色地带进攻方还可能雇佣犯罪组织和网络来“供应代理人,破坏敌方行动,干扰敌方警力和威胁恫吓目标群众”。犯罪网络由于十分了解当地系统,且有能力发现和利用系统漏洞,因此拥有独到的优势。
5.网络战
网络是灰色地带战争的一个关键促成因素,进攻方在网络上制造混乱、干扰关键服务,以此来增加疑云和不确定性。网络空间为冲突双方提供了大量干扰对方的机会。行为者可通过网络联络和雇佣有相似观点的人群,洗脑信徒,在分散的地点煽动反抗,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斗争。由于网络攻击难以归因,且行动通常隐于混乱,因此进行灰色地带战争的行为者将网络战作为重要战争工具。2007年,俄罗斯与爱沙尼亚之间关系紧张,俄罗斯通过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对爱沙尼亚发动网络战。爱沙尼亚是北约成员国,如俄罗斯动用武力,则爱沙尼亚可通过北约条约第五条获得其他成员国的帮助。正因如此,俄罗斯选择通过灰色地带战争来达成其目标。
网络战是进行灰色地带战争的有力工具,这一点在未来不会改变。当前,网络作战已被用于多种活动,包括利用电脑病毒关停核设施、使用多种手段监视政府等。“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一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网络战恰如其分。网络空间中,灰色地带战争的各方行为者都希望在不引起冲突升级的同时达成战略目标。网络战可能永远不会直接杀死某个个体,但未来对工业或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很可能导致死亡。
6.信息作战
有学者在二十年前就已指出,信息不仅仅是力量倍增器,还是力量的调节器。有人认为,灰色地带战争“常常被虚假信息和欺骗信息笼罩,并且通常以难以确定责任归属的方式进行”。因此,信息作战被视为灰色地带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足为奇。国家和国家安全机构使用多种信息作战方式来调节竞争对手、友好国家和中立国家的行为。信息作战以人为中心,旨在通过各种策略影响人群,并被用于构建有利于己方达成目标的叙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政治宣传和虚假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控制或拒止在迟滞防御方的政治和军事决策、增加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对进攻方造成了影响。政治宣传和虚假信息传播尽管已是老掉牙的把戏,但得益于技术革命,其实施速度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是当代国际社会演进的的主要原料。信息革命使国家和国家安全机构能够开展本地和跨国行动,改变维持现有格局的基本要素。网络和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正确识别其中真假并得出公正的结论。近来关于新冠病毒的错误信息和阴谋论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对抗灰色地带战争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对抗灰色地带战争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防御方由于难以掌握灰色地带进攻者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因此在探测、分类和对抗灰色地带威胁时面临着多个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没有相似的进攻者,也没有相似的冲突。俄罗斯针对波罗的海国家的灰色地带战争策略与中国在南海使用的策略就完全不同。同理,中国在南海的策略也与真主党或其他伊斯兰国家针对以色列等国的策略形成巨大反差。每场冲突中使用的战术和技术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与目标社会的情况相匹配。一国不可能仅凭单一策略达成对抗灰色地带战争的目的,因此防御方需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应对灰色地带战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防御方需要根据冲突的发展动态调整其应对策略。
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表示,灰色地带由代理人、欺骗、渗透、非法军事组织和持续拒止构成,而美国对抗此类战争的准备最不充足。这一言论发人警醒。如果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对抗灰色地带威胁,那么发展中国家恐怕连缓解此类威胁都成问题。无论是出于目的还是暗示,灰色地带挑战都将对各国造成越来越确切的战争后果。因此,除了制定一系列适当的反制措施外,各国还需要对对灰色地带战争有更好、更细致的理解。
应对灰色地带战争的基本要求是识别和了解冲突的本质。为了解灰色地带冲突动态,防御方需要解构进攻方创造的模糊性,以识别冲突中的参与者。在灰色地带战争中,确定冲突门槛是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任务,稍有失误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冲突门槛的高低并不是绝对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当前的地缘战略环境。防御者必须灵活定义和改变门槛,不能因事件本身无足轻重就疏于应对。
近期,已有多种战略、学说、计划和软件被开发用于应对灰色地带战争。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发了一项联合作战战略,旨在通过多域作战来应对灰色地带威胁。该战略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未来的进攻者可能会在多个领域与美国对抗,需要联合部队规划以对抗21世纪冲突。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高级将领一致认为在不断演变的冲突中,特种部队行动的作用在增强。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战略技术办公室还启动了一项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计划,即通过规划活动态势场景收集和监测(COMPASS,指南针项目),该计划旨在更好地协助实现和对抗对手的灰色地带战略。该计划令人工智能、模拟、计算机建模和博弈论来评估灰色地带场景,并对多个行动规划和敌方的可能反应进行推断,以给出可能结果。
发布于: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