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谁在草菅人命?核污染下,为何广岛4年住人,切尔诺贝利仍是禁区

发布日期:2023-07-05    点击次数:102

众所周知,日本的广岛和苏联的切尔诺贝利都遭遇过核污染,可为何,广岛4年就能住人,切尔诺贝利至今仍是禁区。明明美国专家提醒过,广岛、长崎两地未来八九十年都不适合住人,为何日本政府却将劝告抛诸脑后,坚持将老百姓搬迁到了核污染区?这背后究竟是日本相关方面的草菅人命,还是另有隐情?本期视频将讲述苏联日本两国在对待核污染态度不同的背后故事。

苏日核污染怎么回事?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遭受核打击的日本广岛、长崎两地,受到的核污染应该要比切尔诺贝利更加严重。虽然原子弹的体积较小,可终究是威力巨大。更不用说,其弹药内存放有一千克的铀235物质,该物质在爆炸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两万吨TNT当量。这样的能量冲击导致广岛上空瞬间产生了30万度的高温,而这样的高温随着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每小时六十千米的速度不断向周边扩散。被高温和冲击波扫到的人,一瞬间就会灰飞烟灭。这里的灰飞烟灭不是夸张手法,而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在这种强大的爆发力量中,广岛地区直接死亡的人数达到近九万,而长崎则因为山地地形,极大地降低了损失,但仍造成了8.6万的伤亡情况。可以说,生命的消失在一场灾难中带来的震撼是最强烈的。

0而切尔诺贝利和广岛、长崎的情况却大不相同。1986年4月26日凌晨,还在苏联管辖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反应堆爆炸事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直接掀翻了核电厂上方重达2000吨的保护壳,紧接着大量放射性物质从核电站中喷涌而出,直接污染了附近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导致了31人当场死亡。后经调查发现,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丧生的人,达到9万人,其中很多人都是事故发生后,在核辐射的折磨中去世的。单看死亡人数,或许会觉得,切尔诺贝利的损失更低,但现实却是反着来的。而造成这么大差别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双方核爆的方式不同。

我们都知道核辐射具有破坏力,却很少有人知道核爆的方式也会影响核辐射破坏力的强弱。以这个观点来看苏日两国发生的核污染事件就会发现,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核污染其实是地面爆炸,所以污染物通过地面和空气两种方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影响非常大。一个细节就是,当苏联高层还搞不懂切尔诺贝利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北欧的国家瑞典已经向苏联外交部发出询问,让他们自查是否有核物质泄漏问题。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则是在空中爆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核污染物质的地面传播能力。另外,长崎由于山地地形多,还意外地阻止了一部分放射性物质直接影响居民区。在地面受污染程度小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选择了将当地人迁回故居。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不同。

美国拿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核武器实践。既然是第一次,就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在美国最初的设定中,轰炸广岛的原子弹里应该存放了六十千克的铀物质,但实际上只有不到一千克左右的铀物质成功爆炸了,这就使得美国原子弹的力量打了很大折扣。再加上原子弹是在空中爆炸的,所以放射性物质在空气中就已经发生了衰变。本就打了折扣的核污染,落到地面时,也确实很难造成永久性的污染。

但切尔诺贝利的处境和广岛、长崎则大不相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是1973年,苏联在熟练掌握核物质之后建立的,并且是苏联境内最大的核电站。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核电站中,究竟存在着多少核物质。所以,当切尔诺贝利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的时候,欧亚大陆上的灾难已经开始了。

有数据显示,这场爆炸释放出的辐射线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爆炸发生后,放射性物质以及辐射粒子开始随着气流朝欧洲散开,北欧的丹麦、挪威纷纷中招,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也被阴霾笼罩。意大利最先做出反应,禁止民众食用包括蘑菇在内的部分农作物。紧接着,除了法国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开始强制要求民众禁止食用菌类以及牛奶。当时法国之所以按下这个消息不说,是怕造成民众恐慌。欧洲各国的反应都这么强烈了,没道理切尔诺贝利当得没反应。

作为事故发生地点,切尔诺贝利地污染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生活在当地的人开始受到碘-131影响,出现了不适症状,但更糟糕的是增加了患癌概率。当地的土壤受到锶-90和铯-137的影响,无法长出健康的植被。有科学家认为,这里的核辐射影响将持续几个世纪。以至于,事故发生后的二十年里,大部分国家都严格限制切尔诺贝利产区的物资进入自己的国家,这其中包括各种野味、肉类等。土地本就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如果连土地都被破坏了,人类又怎么可能生活得下去呢?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摆在当地民众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永久性地离开该地区。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问题,根本不是几年就能改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以及后来的乌克兰当局,都选择了将切尔诺贝利划为禁区。

第三个原因,核爆发生时的气候问题,影响了双方的核污染程度。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日本正处于雨季,所以每下一场雨,都会尽情地冲刷广岛地面上的污染物质。另外,广岛位置靠海,一部分核污染物是被冲进海里被稀释的。所以,在原子弹爆炸后没多久,就有日本的专家敢进入灾区进行实地考察,而他考察出的结果是,广岛的核辐射已经越来越少了。结果就是,一年之后,就有人发现经历过原子弹爆炸的树木已经开出了新芽。

但切尔诺贝利却不一样。不管是雨水还是海水,都无法达到稀释核辐射的能力,因为这个地方的核辐射已经相当严重了。爆炸发生后,苏联有位摄影师雇了一架直升机,想要抵达事故发生地上空进行拍摄。结果直升机在不断靠近爆炸源的时候,出现故障,只能潦草拍几张。当这位摄影师回去洗照片的时候,底片全部都是黑色的,完全看不清情况。当时的他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核辐射造成的污染。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切尔诺贝利的当事人来说,这都是一场史诗级的灾难,是短时间内无法通过自然环境解决的问题。

在核爆方式、放射性物质影响以及气候等问题的影响下,两国的核污染其实已经不能放到一个量级来进行比较了。受核污染影响比较少的日本,在短短四年后,就展开了原住民回迁的工作。另外,除了受核污染较轻外,日本之所以大批回迁居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真的没有土地了。日本国土不到40万平方米,却生活着上亿人,本来土地就比较紧张。广岛、长崎这两大城市无法居住后,给其他地区也带来了极大的人员压力。所以,在得知核辐射值降低,植物可以正常生长的时候,日本当局就赶忙将自己的居民进行了回迁。当然,日本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有一定后果的。由于核辐射不会轻易消失,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此后一直饱受癌症、白血病等后遗症的折磨。

不过,与广岛、长崎相比,切尔诺贝利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凄惨了一些。他们后来都逃离了切尔诺贝利,在疾病的磨难中离世,且终其一生没能再回到切尔诺贝利。后世在谈起这场事故的时候,总是会说,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那这场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苏联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鬼城”切尔诺贝利

在切尔诺贝利核爆二十五年后,乌克兰政府宣布,事故现场周围将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供来往游客观赏。但附带的一条说明是,只有成年人可以报名,而参观日期也仅是一天或者两天。所有前往切尔诺贝利的人都会被要求签署一份协议,保证自己不会让皮肤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让皮肤和地面、草木、建筑有任何接触。尽管条件严苛,危险系数极高,但切尔诺贝利还是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探险圣地,世界各国都有游客前往当地。中国也有两位探险家选择了走入切尔诺贝利,他们就是张昕宇和梁红。在进入切尔诺贝利前,他们就已经做好了五年内不能怀孕的打算。在他们的镜头中,他们出入曾经的禁区,必须穿戴好厚厚的防护服,进入其中,举目四望,看到的就是宛如鬼城一般的荒凉。而这一切,都只因1986年4月26日的一个凌晨。

那天夜里,当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所有居民陷入沉睡时,核电站却突然出现了变故。由于核电站设计失误,以及当天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直接炸毁。核反应堆的爆炸,直接导致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完全没有意识到核爆炸的危险,反而给消防站打了电话,让他们赶紧来救火。但这些年轻的消防队员没有想到,自己要面对的不是一场普通的火,而是一场无法控制的核物质扩散。

消防员们赶到现场后,有人靠近火场展开救援,有人利用消防栓进行灭火处理。一位消防员捡起爆炸后散落在地的石墨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还热乎乎的。在这种不知情况的救援下,最先赶到现场的消防员们,成了核辐射的首批受害者,且全部牺牲。位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三公里处的普里皮亚季市民众,当时也被爆炸声吵醒了,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觉得远处的天空色彩缤纷,如同彩虹一般。而在他们看热闹的时候,那些散落在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他们的身体。可哪怕是面对这种情况,守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仍不敢承认核反应堆爆炸了。所以,爆炸发生八小时后,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得到的消息仍然是,反应堆只是起火了,没有爆炸。

可是那个时候核电站周围,以及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市,放射量早已经超标了。当天中午,在普里皮亚季市居民们正常生活的时候,一批装备齐全的军队进入了,他们用仪器开始检测空气中的放射量,但不管是在哪个角度,仪器都在爆发出刺耳的爆表声。正常空气中的放射量显示应该是0.000012伦琴,但普里皮亚季市的放射量却是正常值的15000倍,到了傍晚时,放射量指数更是狂飙到了60万倍。事故发生两天之后,距离切尔诺贝利较近的村庄才开始了搬离行动,紧接着,普里皮亚季市的所有居民都被要求强制离开。但这些离开的居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以为出去几天就会回来,却没有想到,这是他们见到家乡的最后一眼。

或许谁都不愿意相信核辐射的破坏力,所以哪怕是事故三天后,莫斯科来的专家,都无法就目前的情况撰写出报告。结果就是事故发生了一周后,苏联高层还是不清楚切尔诺贝利的具体状况,直到挪威传递来信息。到这里,苏联高层才真正意识到,事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们必须赶紧行动。

首要任务就是扑灭四号核反应堆的火灾,防止其蔓延到其他反应堆,造成连续性的大爆炸。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要灭掉核反应堆的火,不能靠水,只能靠填砂和硼酸进行掩埋式灭火,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苏联的直升机队伍。灭火第一天,苏联将军直接率80架直升机到位,开始行动。当他们的直升机抵达反应炉上空时,手中那个能检测500伦琴放射物的仪器的指针正在疯狂乱动。而反应炉升起的巨大气流也在抗拒直升机的靠近,给灭火行动带来了困难。此外,由于直升机每一次执行任务,士兵都会沾染上五到六伦琴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执行任务的人员也必须进行不断轮换。而在灭火行动中,先后有近五百架直升机参与了灭火。

连续多日的灭火,终于阻挡了暴露在空气中的明火,也阻挡了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的机会。但糟糕的是,表面的明火被灭以后,核反应堆内部还有极高的温度,这些温度聚集的岩浆随时都可能融化厂房底板,污染水源或者引爆其他反应堆。想要从根源上解决二次爆炸的隐患,就必须有人进入四号反应堆周围,挖掘通道,安排一个冷却装置。于是,一万名矿工走进了污染区。由于施工地区温度太高,所以矿工们根本无法跟着防护面罩工作,所以他们很多人在汗流浃背的时候,脱掉了自己的防护装备,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核污染之下。

其实,矿工们之所以如此勇敢,是因为他们没有被告知此次施工的危险性。而在这批工人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没有活过四十岁。后来,有人采访了一位参与施工的工人,他面对镜头回忆那段过往的时候,无奈地说道:“总会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不是我们,就是别人。”矿工们是勇敢的,是应该被后世记住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为组织核反应堆二次爆炸贡献了力量。

解决完所有的爆炸可能性后,留给苏联的任务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制造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石棺,将四号反应炉完全覆盖起来。想要完成最后一步计划,就必须先清除到屋顶上散发超高辐射量的石墨材料。所有人都很清楚,这里就是辐射爆发的中心,一旦进入,非死即伤。所以,苏联军队决定使用机器人来进行石墨垃圾的清除。于是,一个个经过改装的机器人携带摄影头进入了石墨聚集区,远处的士兵试图操纵机器人完成清理工作。但辐射实在是太高了,机器人直接停摆了。这意味着,想要清理石墨,那就必须人力完成。

于是,被誉为“人肉机器人”的年轻士兵站了出来,他们身穿重量达30公斤的铅制服装,组队进入了石墨聚集区。经过实验测算,每一支部队进入石墨聚集区的时间仅有45秒,这样可以相对减少他们遭受的辐射影响。所以,多支部队轮流交换,用了整整十天才将整个石墨放射物全部清理干净。有记者曾为清理放射物的士兵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清晰的可以看到放射物升空的情况。而那些清理放射物的士兵,即便有铅制服装的保护,也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辐射影响,他们的眼睛会疼,并不自觉的掉泪,嘴巴里更是充满了金属味道。这群士兵事后都获得了一张苏联颁发的功勋奖状,以及647.5元的奖励。但这点奖励或许难以抚慰这群士兵,因为他们的后半生都遭到了核辐射的折磨,饱受苦楚。

当然,这群伟大人类的努力,为隔绝四号核反应炉立下了汗马功劳。七个月后,苏联专门定制的石馆出现在四号核反应炉上空,完全隔绝了其继续散发核辐射的机会。二十年后,人们再次返回切尔诺贝利,并探测石馆上的放射值,结果显示,这么多年过去了,放射物质仍未消失,还残留这750伦琴,这个数值仍旧远高安全值20伦琴。

而这场事故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当地居民被迫远离家乡,留在别的地方生活,可随着切尔诺贝利核爆消息的传播,这些流落异乡的人成为了异类。一个儿童在读书时,遭到了排挤,其他孩子围着他说道:“他是核辐射的传播者”。这个儿童后来回忆称,自己在那一刻失去了成为孩子的机会。事实上,这群流落异乡的人,不是核辐射的传播者,而是受害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饱受疾病的困扰。在后来的追踪中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癌症、白血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受害人。在追踪他们的情况时,人类自然组织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再一次告诉了众人,核辐射会破坏和改变人体的基因以及染色体。”

而在人类遭此劫难的时候,植物也没有幸免于难。强烈的辐射,让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植被开始出现变异的情况,并迅速地缩短了寿命。在辐射中侥幸生存下来的植被,也缺乏适应干旱的能力。这也是核辐射对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之一。

不过,奇怪的是,在核辐射的危害下,过得最怡然自得的就是动物。在辐射区,确实有少部分动物出现了变异情况,但大部分都适应得很好。而那些变异的老鼠寿命甚至和普通老鼠一样,这不禁让人疑惑,动物为何会在灾难中侥幸生存。但这些问题,就只能交给科学研究来解答了。

可以说,了解完切尔诺贝利核爆的始末后,我们似乎真的了解了,为什么已经几十年过去了,这里还是禁区,无法住人。原来不是他们不是不想住,而是不能住,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活在核辐射下平安地活着。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克格勃女间谍:英国女王身边都有她的人,为何退隐江湖后才被发现
下一篇:主动献祭自己的欧洲国家,偷袭世仇沙俄,热情告知:快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