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炮、飞弹、喷气飞机,这些希特勒秘密武器险些改变了二战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组建了一支武器研发队伍,队伍中的成员都是纳粹国外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为纳粹国外研发了一系列战争机器。这些纳粹国外的战争机器不仅使盟军险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败北,而且也推动了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科技大发展。
在纳粹德军侵略欧洲的同时,痴迷于武器装备的希特勒不断催促手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尽快研制出一些新事物。当纳粹德军在1941年5月开辟东线战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后,希特勒对新型武器研制的需求愈发迫切,希特勒深信只要装备更强大的武器就可以打败苏联。
古斯塔夫列车炮
列车炮不仅火力强劲而且易于运输。于是克虏伯公司向他提供了古斯塔夫列车炮。
这种巨炮重达1350吨,是当时最大的火炮。炮管的长度为30米,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能够发射7.1吨重的穿甲弹,射程超数十公里。
1942年5月,古斯塔夫列车炮被运抵战场。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它共发射48发炮弹,使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市变为一片废墟。
古斯塔夫列车炮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它需要数百人来操作,还必须在特制的铁轨上行进,仅组装就需要3.5天,而且一天只能发射14次。
它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古斯塔夫列车炮的体型过于庞大,在空中清晰可见,因此很容易被盟军轰炸机击中。
不到一年时间,纳粹德军被迫停止使用这种巨炮,但是希特勒的武器研发计划仍未停止。
鼠式坦克
1942年5月,在汽车设计师甲壳虫汽车的发明者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协助下,虎式坦克完成了研制开始批量生产。
这种重达57吨的坦克具备强劲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令蒙军非常头疼,但虎式坦克也有弊端,它可靠性差、速度慢,油耗高,而且制造过程极为复杂,实际产量并不高。
不久之后,保时捷又设计出了一款超重型坦克。这款坦克的装甲厚达23厘米,重约188吨,相当于4架波音737飞机,但讽刺的是它却被称为鼠式坦克。这是当时最重的坦克,但希特勒却希望它能更大一些。
希特勒痴迷于坦克的设计,他要求加装150毫米口径的火炮,但这只大老鼠实在太重了。鼠式坦克和古斯塔夫列车炮一样,成为了盟军轰炸机的活靶子。
巨人运输机
二战期间当纳粹德军继续深入东线战场时,他们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与日俱增。
纳粹国外的飞机设计师威力梅塞施密特设计了Me-321“巨人”运输机,它是用于远距离运送士兵和物资的滑翔机,它拥有奇特的贝壳型舱门,翼展近55米,有效载荷约为20吨。
它经历了绝密试飞并于1941年底开始广泛投入使用。巨人运输机机身庞大,能容纳200名士兵。
但问题是它实在太大了,需要三架飞机托运离开地面。难以操控而且十分危险。于是为了让巨人运输机自行推进,梅塞·施密特为它安装了6台发动机。
这架飞机异常笨重,操控装置也非常沉重,必须由六名强壮的机组成员同时操控才能飞行。他只能以200公里左右的时速缓慢飞行,极易成为盟军战机的目标。
飞机坠毁时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由于安全性很差因此纳粹国外在1944年春终止了相关生产。
Me-262战斗机
1944年初,纳粹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与此同时西线战场的盟军正在为诺曼底登陆行动做秘密准备,盟军的联合轰炸已经使纳粹战争机器大伤元气。
纳粹国外的空军频频受挫,为此希特勒再次向梅塞施密特求助,希望能研制出可实施高速攻击的战斗机,这一次梅赛施密特向他推荐了喷气动力。
20世纪30年代,国外航空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发明了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但同时纳粹国外也在发展喷气技术。
随着纳粹国外对喷气式发动机发展的大力支持,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出了ME262飞燕战斗机,于1944年夏天面世的飞燕战斗机搭载4门30毫米口径机炮,机翼下方各加装12枚55毫米口径火箭弹。
这款战斗机令盟军大为震惊,它拥有鲨鱼一般的机身,采用后掠式机翼气动布局,最高时速可达870公里,比盟军最快的飞机还要快200公里。
这种飞机的速度非常快,当发动袭击时盟军的战斗机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被击中,但这款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制并不顺利,希特勒想要发动进攻,因此他要求将这款战斗机改造成可以携带炸弹对盟军实施轰炸的飞机。
机舱内没有足够的空间,因此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把炸弹装在机身下面。飞机一共携带500公斤炸弹,为了携带这些沉重的炸弹,Me-262飞燕战斗机必须减少弹药、拆除部分机炮,这降低了它的飞行速度。即便如此在11个月的服役期内,它使盟军损失了五百余架飞机。
因为希特勒的横加干涉,这些喷气式飞机直到1944年5月才投入使用。此时盟军已经成功登陆诺曼底,并深入国外内陆地。
V型导弹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E262无法挽救败局,然而一心只想进攻的希特勒仍坚信纳粹国外的工程技术可以被他带来顺利,因此声名狼藉的V型武器被研制出来,首款V型武器是V1脉冲喷气式导弹,它使用一种新的轻型喷射技术,导弹射程为240公里,时速可达640多公里,可以产生近300千克的推力。
V1导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巡航导弹,由陀螺仪制导并且可以预设飞行距离。
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仅仅一周后,第一枚V一导弹发射。这些从欧洲北部多地发射的V1导弹最终导致数万人的伤亡。但随着纳粹国外节节败退这些武器已经不可能再扭转欧洲战场的局势,但希特勒却把它们看作最后的希望。
同年5月,希特勒启用的第二件V型武器——V2导弹。这一秘密研发计划在1936年启动,由古沃纳冯布劳恩团队负责。
V2导弹是一款大型液态燃料推进导弹,在导弹内部有两排回转泵,将乙醇水和液态氧的混合物输送到一个反应室里,然后这些时尚会燃烧膨胀并形成高压。正是这些高温的高速气流产生的推力,V2导弹发射时会产生约27000公斤推力。当达到最大时速5760公里时,陀螺仪系统会向尾翼上的方向舵发送信号,引导移动方向。
V2导弹是一种弹道导弹,当它完成加速后动力会在大约一分钟内切断,然后导弹依靠自身动力继续前进,接下来会顺势升到太空边缘,并在惯性作用下冲向目标。
1944年5月8日,希特勒的V2导弹射向国外,纳粹国外在几个月内向国外和西欧地区发射了超过3000枚V2导弹,造成了大规模破坏,共有七千多人丧生。
V2导弹的飞行速度是音速的四倍,盟军无法拦截V2导弹,于是盟军对V1和V2导弹工厂和发射场进行轰炸,终结了希特勒的导弹计划。
V3火炮
为了进行最后的挣扎,希特勒寄希望于重型火炮。V3火炮几乎完全隐藏在地下,只有一节炮管露出地面指向他的目标。
它是一种多级火炮,发射时先点燃主发射药,然后在炮弹飞过第一个横管的时候点燃第一横管中的火药,其他横管也在炮弹飞过时依次点燃,最终在离开炮弹时炮弹速度达到每秒1100米。
如同V1和V2导弹在二战末期的命令一样,在盟军的轰炸机制之下这些纳粹战争机器并不能扭转战局。
Me-163b彗星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已经看出了胜利的曙光。希特勒从进攻状态转向防守,此时纳粹国外已经制造并秘密测试了一批新式武器,他们利用火箭发动机技术设计出了Me-163B彗星战斗机。
为了使这个粗短的小火箭尽可能轻盈,彗星战斗机没有装备起落架,它需要借助一台两轮滑车起飞。它能够以每秒160米的高速上升,最高可以爬升到12600米。
彗星战斗机的动力来自一种水合联氨和甲醇的高危混合物,燃料极不稳定。由于没有起落架,它们极易在着陆时发生爆炸。大部分彗星战斗机没有逃过被迫降落和场地遭到轰炸而无法升空的命运。
BA349蝮蛇截击机
1945年春,盟军逼近柏林,他们占领了纳粹国外的军事基地和军备中心。在这里盟军发现了纳粹国外的另一空战机器——BA349蝮蛇截击机。
蝮蛇截击机只需一个小型发射台就能起飞,它奇特的鼻锥体可以容纳24管火箭发射器。起飞后火箭动力的蝮蛇截击机可以迅速爬升并追上盟军轰炸机向目标发射火箭弹,飞行员和火箭发动机会通过降落伞离开机舱。
纳粹国外共制造了36架蝮蛇截击机,但第一次载人试飞以失败告终,这一计划就被放弃了。
Ho 229战斗机
随后盟军又在纳粹国外中部的林地里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武器,它就是Ho229战斗机。它是一款由喷气式发动机推进的飞翼机。
飞翼的构型可将寄生阻力降到最小,它的表面平坦光滑,没有凹陷或凸起。如果机翼设计合适的话速度会得以提升,机动性也会得到改善。HO-229是一种应纳粹国外空军司令赫尔曼格林的要求而设计的战斗轰炸机,能携带1000公斤炸弹,时速可以达到1000公里。
但在进入实战之前,这场战争便宣告结束。然而战后人们在这款飞翼战斗机上发现了更多特别之处,人们发现它的反射率比当时的传统战斗机要低40%左右。
战后盟军将部分纳粹国外的战争机器和技术人员带回国,其中根据导弹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的V2导弹改造的土星五号火箭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