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的士兵都穿铁甲,那他们的身体受得了吗?
明代是重型甲和轻型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轻型甲——绵甲应运而生。绵甲材料柔软、轻巧,在其表面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因此轻便,灵巧,沾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明代已经广泛使用锁子甲,明代普通士兵也配有锁子甲。明代锁子甲在形制上回归中国传统甲衣风格,环与环不再无限延伸为一件整衣,而是平面地构成一个个方块部件,附着在一块块甲衬上,形成甲衣的单元,组合成整套铠甲,其部件有披胳膊、胸甲、腹甲、背甲、腿裙等。明代的锁子甲由前代延续而来,但是由于制作工艺较之于前代先进,同样是钢铁打造,分量却比前代轻便。
明代火器在战斗中的作用、威力越来越大,铠甲对身体部位相对完善,但是以前一直轻视的面部在火器作用下,往往容易受伤,这时候专门用来保护脸部的布面甲得以推广,成为军队的主要配甲。此外还有保护腋下的腋甲,保护咽喉部的兽口状护喉。
明代的布面甲从元代继承而来,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布为面里,中间缀以铁甲,表面钉甲钉;另一种称绵甲,《涌幢小品》卷二十记载:“绵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尽,鸟铳不能大伤。”绵甲虽然以棉布为之,但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其抗冲击性还是挺强的,鸟铳都不能击穿。
比布面甲更为轻便的是罩甲。罩甲出现于明代正德年间,也分为两种:一种用甲片编成,形如对襟短褂,有腿裙而无披膊;另一种纯用布为里面,中间不敷甲片。明代已经有面甲出现,其中两款分别叫金貌脸和龙鳞脸,前者用铜铸造成面具,面具上彩绘,里面衬棉;后者用牛皮为面具,外镶铜鳞片。这两款面甲都是中低级军官使用的。
明代的铠甲多用钢铁打造,分量不轻。《客座新闻》说:“各边军士从戎,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其重四十五斤,铁盔、铁脑盖重七斤,顿项、护心、铁胁重五斤。”又据《明会典》,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
所以说古代将士必须有好身体,好体力,才能穿着如此重的铠甲,挥舞几十斤的兵器,奋力作战。真得了不起,也真得很辛苦。打一次胜仗,保卫国土,活着回来,多么不容易。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