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反舰技术,我们已远超美国,多型导弹一发入魂,直接打瘫航母
乌克兰战场上发生了很多让各种军迷、军事专家都意想不到的战例,“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就是其中之一。前段时间,乌克兰军方透露已经摧毁了18艘俄罗斯船只,乌克兰海军、地面部队和其他部队都参与了打击俄罗斯舰船的行动。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反舰作战仍然是大规模战争之中关键的一环,当今各国的反舰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本文还将从海战与反舰武器变革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的反舰技术水平。
(“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
海军舰艇技术发展水面舰艇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反舰技术的变革。早期战船被视为运载工具,用于将士兵输送到敌人的岸上或船上,并没有打击其它舰艇的能力。因此,早期的反舰作战相当原始,仅限于冲撞攻击。但由于战船本身速度慢、机动性弱,这种攻击方式的战斗力非常有限。随之而来的是火攻战术的出现,通过将稻草和燃油装在几艘小船上,然后冲撞敌方战船引发纵火,这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此外,还有投石机、弩炮等武器的使用。
在钢铁怪物战列舰出现后,海军反舰装备的发展方向明确指向更大口径的火炮。相应地,军舰的发展方向是为了承载更大口径火炮,并且追求更高的吨位以及更厚、更硬的装甲,以避免被一炮干掉。在当时,海战变得极其简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和潜艇的出现预示着战列舰称霸的时代即将结束,炸弹和鱼雷则逐渐成为更加有效的反舰武器。但由于当时人类的空中力量与陆地远程打击力量不充足,反舰武器仍然以舰炮为核心力量,被舰炮击沉的大中型舰只占比27%。
不过,随着飞机和潜艇技术的逐渐成熟,鱼雷和炸弹成为了反舰作战的关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虽然伊拉克海军不敌联军,但在布置于波斯湾的近千枚水雷的困扰下,美军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多艘美舰被炸伤。海战形式的多样化表明火力不再是主宰,海军舰艇必须在防御上做好分工,防着上三路舰炮打击的同时,也得防着下三路的鱼雷、水雷。
(炸弹落在德国军舰周围)
再加上全球反恐战争进入新的时代,海军舰艇需要具备独立执行各种非常规军事任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向“六边形战士”发展。比如今年4月三舰同框的055大驱,一舰就能够承担执行防空、反舰、反潜、对陆作战等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海军开始广泛装备新型武器,如中口径舰炮、近防速射炮和反舰导弹。其中,反舰导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革节点。
反舰作战技术变革在二战后,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多个国家推出了第一代反舰导弹。其中苏联的“扫帚”、“冥河”以及瑞典的“罗伯特-315”等都备受关注。反舰导弹通常是巡航导弹,采用涡轮发动机或脉冲喷气发动机,当时的反舰导弹主要依靠无线电指令或驾束式制导,大多体积较大、设备笨重,飞行速度较慢,发射后还需要跟踪控制。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反舰导弹的初期设计并不完美,但作为当时的新式武器,它们很快就表现出了优势。例如,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海军用3枚“冥河”反舰导弹成功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
(埃及海军当时使用的冥河导弹)
第二代反舰导弹的核心升级是缩小体积、改进发动机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升级制导方式。这一代导弹的代表有法国的“飞鱼”和苏联的“海妖”。而第三代反舰导弹则主要针对上一代的短板,通过使用高效率、小型化涡喷或涡扇发动机来增加射程,同时优化指导系统。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型号有美国的“捕鲸叉”、“战斧”、苏联的“沙箱”以及英国的“海上大鸥”。在此过程中还走了弯路,一味追求射程,甚至牺牲精度。
到第四代反舰导弹,发展重心变成了提高突防能力,从这个阶段开始走出了两条路,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发展隐身技术,所谓的隐身技术,其实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低红外辐射的发动机来减少反舰导弹的雷达、红外光电特征。比如亚声速巡航导弹AGM-129,依靠隐身技术,不声不响的突防,尽可能地推迟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时间。苏联则是一如既往的走直来直往的路子,大力发展超声速技术。理论上讲,反舰导弹飞行速度越快,敌方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越慢,苏联最后的成品“白蛉”超声速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达到了2到3马赫,末段还可变轨机动。
(反舰导弹历经5次变革)
到了第五代,反舰导弹的变革可谓是翻天覆地,注入了大量新技术,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也开始追求降低成本。也正是从此次变革开始,各国的反舰导弹发展几乎都不尽相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数代共存。毕竟当时的技术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局限于精度、射程。还有一个原因,二战过后,真正的大规模海战次数极少,各国军方获取的海战样板太少,不足以支撑其勾勒出现代海战的图景。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也就无法拥有完整的衡量反舰导弹强弱的标准,因此各国的发展路线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突防能力、精度、射程,必然是衡量反舰导弹性能的标准。另外,也正是因为海战样板少,在乌克兰战场上,任何军舰的沉没都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与猜测。尤其是“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事件,该起事件让乌克兰的“海王星”反舰导弹一战成名。
R-360“海王星”反舰导弹是在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发而成。虽然外型和结构与天王星相似,但海王星更加细长,并且在弹体的中部和后段拥有三组呈X型布置的折叠弹翼和尾翼。“海王星”重87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0.8至0.85马赫。虽然它属于亚音速反舰导弹,但它的中段飞行高度只有10到15米,最低末端突防高度仅有3米。通俗点说就是海王星可以在10到15米,甚至3到10米的高度飞行,让敌方雷达难以发挥作用,到发现它的时候,导弹已经距离军舰很近了,军舰反舰系统的反应时间所剩无几。
简单来说,海王星能在10到15米的高度甚至更低飞行,使得敌方雷达无法发现它。当被发现时,导弹已经距离军舰很近,导致反应时间不足。虽然它的打击精度和突袭能力都很先进,但是其打击力度不足,其爆炸弹头仅有150公斤。与美国的“鱼叉”导弹相比,鱼叉弹头有227公斤爆炸物。因此,在实际战斗中,即使海王星命中“莫斯科”号巡洋舰,其破坏效果也不足以击沉目标。
(“海王星”反舰导弹)
尽管乌克兰方面不断声称俄罗斯的“莫斯科”号巡洋舰已经被他们的反舰导弹击沉,但有可能更准确的情况是,在受到攻击后,“莫斯科”号出现了一些损伤,如水密门无法关闭或隔舱漏水等情况,这导致水迅速涌入,再加上后来的火灾,如果军舰本身的消防能力不足,火势便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导致舰体结构受损并最终沉没。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出,即使反舰导弹打击能力不足,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也足以击沉排水量为1.25万吨的导弹巡洋舰,说明反舰导弹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所以直到现在,反舰导弹依然是反舰作战之中的主力军。
现代舰艇与反舰导弹的关系就像是“矛与盾”,双方不断进化,互相对抗。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战舰的作战能力愈发强大。对于这些先进的舰艇而言,几乎没有无法对付的敌人,只有未被察觉的威胁才是最可怕的。举个例子,当敌舰或敌机的火控雷达进行扫描和锁定的时候,若能及时地发现,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舰艇机动、启用电子对抗等策略,甚至准备好发射诱饵弹,便可有效地对其进行对抗。此外,当雷达、红外或光学传感器探测到来袭导弹时,现代战舰上的区域和近程防空导弹等也能够轻松拦截这些威胁。从如今防空系统在打靶训练中的成绩来看,无论是超低空还是超音速,面对已知目标,成功率都高得惊人。而一款防空系统若想要真正装备军队,其拦截能力必须得经过充分测试。
(军舰“防护网”越来越密集)
相应的,为了能够突破现代舰艇越来越严密的“防护网”,反舰导弹也在逐渐演化。包括智能化、高速度、高精度和低航高等特征,这些导弹旨在更好地规避现代战舰的防空系统。例如,采用双向数据链技术的反舰导弹可以对航路和目标信息进行重新规划,并可用于打击地面固定和移动目标。此外,反舰导弹与网络、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结合,其性能得到了提升。甚至有些反舰导弹可以依托于智能运算,自行选择飞行路径,并计算出最具有价值的打击目标,实现精准打击。面对反舰导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国当前的反舰导弹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中国独门绝技的反舰弹道导弹尽管中国研制反舰导弹的时间比美苏要晚,但目前中国已拥有多种型号的反舰弹道导弹,其中DF-21D具有1500千米以上的射程,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拥有如此性能的陆基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苏联曾也试图研制最大射程为900千米的潜射反舰弹道导弹SSNX-13,该导弹能够搭载核弹头。不过,由于受到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的影响,以及苏联海军领导层对反舰武器发展方向的分歧,SSNX-13的研制计划在成功试射多次后中止。直到DF-21D的问世,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成功研制出此类型武器。
(DF-21D被称为航母杀手)
DF-21D导弹长约15米,直径约1.4米,能覆盖1500千米以上的射程。其主要用途是攻击海面上移动的舰艇。在导弹发射到目标上空之间,目标可能已经移动到距离15千米以外的任意位置。因此,DF-21D需要不仅具备远程打击的能力,更需要高精度打击,其误差不能超过目标宽度的一半才能造成破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搭载自身传感器外,DF-21D还需要外部ISR传感器的支持,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还需要重新确定目标位置并进行机动变轨,以精确打击目标。而DF-21D打击舰艇可不仅仅是“打出去”这么简单,在打击之前,为了精准定位到敌方舰艇,还需要对敌方预警卫星进行致盲、打击敌方的预警雷达和通信系统等,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有更多的兵种与前期准备,才能够配合DF-21D打出“一击毙命”的效果。
据信,DF-21D在命中目标后,打击力度较大,即便是航母,被命中也会瘫痪,无法发挥原有功能,因为最多1000枚子弹药倾泻之下,甲板上的设备、飞机等关键作战设施,已经被损坏。因此,DF-21D被视为中国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杀手锏”武器。自然,DF-21D也引起了全球关注,印度国家高级研究所国际战略和安全研究项目曾于2011年发表报告称,由于拥有反舰弹道导弹,中国正在成为唯一一个能够“挑战美国”的国家。除了DF-21D,我们还有DF-26,四年前,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的一周前,央视首次公开了DF-26的发射训练图像,这就是反舰弹道导弹带给我们的底气。除了这两款反舰武器,西方还非常关注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055大驱发射全新导弹镜头)
去年4月,一段庆祝海军73岁生日的宣传短片中,055大驱发射全新导弹的镜头引起轩然大波,外媒猜测:这是不是鹰击-21?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的鹰击-21也意料之中的引发了外媒的一致关注。根据资料显示,鹰击-21导弹在末端攻击阶段的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这意味着它具有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震慑力。
目前来看,现阶段任何反导系统都难以阻击鹰击-21,和DF-21D、DF-26相同的是,鹰击-21也被外媒称为“航母杀手”。最惊人的是,在珠海航展上出现的,是外贸型号的鹰击-21E。按照通常的军售规律来看,很可能我们已经拥有了比鹰击-21更先进的舰载高超音速导弹。按照我们一贯的军售规律来看,大概率是我们已经拥有了比鹰击-21更先进的舰载高超音速导弹。
无论是东风系列,还是鹰击家族,目前都在持续不断地壮大之中,几乎每一款都具备出色的精度和射程,可以直接打入对手的航母打击群内圈,实现了从单纯追求射程和精度,到更复杂威力更大的“智能化”和多目标打击的跨越,这意味着,在未来海战之中,我们拥有更大的优势。
发布于: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