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治疗肝硬化的方子,用它治好了上百位患者
导读:老祖宗留下的治疗肝硬化的方子,用它治好了上百位患者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结构被破坏,纤维增生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属中医“膨胀”、“积聚”等病范畴,多因虫毒感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情志内伤,或他病迁延日久转化等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水积腹中而成,临床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这里介绍一则中药验方,供参考使用。
取党参、黄芪各25克,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克,丹参、当归尾、白术各20克,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生甘草各10克。加减:若肝区疼痛者,加柴胡、延胡索、地龙各10克;若肝硬有结节者,加蜈蚣、鳖甲、穿山甲各10克;若腹胀者,加广木香、沉香各6克;若出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各20克。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服用,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5个疗程可获显效或痊愈。
刘老诊治疾病,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圆机活法,知守善变。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倡言“古今接轨”,主张方证相对,有是证用是方,在治疗许多疑难重症时,每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组成 柴胡6克,炙鳖甲10克,煅牡蛎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白芍15克,土元6克,茜草10克。
功能 滋阴清热,柔肝活络,软坚消痞。
主治 慢性肝炎后期,肝硬化,证属阴虚内热、气血凝滞者。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疼痛,夜晚尤为明显,腹胀,口咽发干,面色黧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热不退,衄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细数。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解 方中沙参、玉竹、生地、麦冬、白芍滋阴养血柔肝,鳖甲、牡蛎软坚散结,土元、茜草活血通络,少用柴胡疏肝理气,并引诸药入于肝,但其用量多在6克以下,防其疏泄太过而劫伤肝阴。本方滋阴清热,软坚消痞,方中重用养阴柔肝药物,甘寒之品养阴清热并举,凉血活血而无伤正之弊,养阴与活血药互相配合,半补半攻,缓缓图治,可获良效。据刘老经验体会,本方治疗慢性肝炎晚期,出现白蛋白/球蛋白倒置,或乙型肝炎“澳抗”阳性者,或亚急性肝坏死而出现上述脉证者,多有较好疗效。
加减 若肝硬化疼痛不解,则加入炮山甲粉,配合原方中炙鳖甲、煅牡蛎而成三甲散,活血化瘀,软坚消癥,共奏其功。肝区疼痛明显者,合用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活血止痛;大便不实而属于脾气虚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若兼有中寒者,加炮干姜温中;尿黄明显者,加大金钱草、虎杖;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倒置,重用土元、茜草;乙肝标识物阳性者可加叶下珠;伴有黄疸者,合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诸黄疸的专药,无论阴黄还是阳黄,皆可使用。如果是阳黄,亦可单用一味茵陈水煎频服,其用量可达30克以上。凡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后,黄仍不退,但正气业已渐耗,脾胃之气受损,阴分尚有伏热,如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等症,则转方用栀子柏皮汤治疗,其中甘草扶助正气,利于邪实正虚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