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常见症状及杂病

发布日期:2023-07-03    点击次数:84

【感冒】

根据临床表现,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怕风、其症较轻;

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

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咳嗽、痰黄稠、汗出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

若兼夹时疫之邪,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并有传染性,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故称为流行性感冒,即古称时行感冒。

方一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方二

大椎、风门、足三里。

主治体虚感冒。

方三

主穴

大椎、风门、足三里、肺俞、风池

配穴

咳嗽加天突;

头痛加太阳。

主治风寒及风热感冒。

方四

大椎

主治阳虚外寒

六月暑天羊毛衣裤、冬衣棉袄仍穿不离身。

方五

主穴

风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

气虚者加足三里;

全身酸痛者,加大杼。

主治风寒感冒。

方六

主穴

风池、大椎、曲池、外关

配穴

咽喉肿痛加天窗;

咳嗽加尺泽、天突;

头痛加印堂、太阳,

主治风热感冒。

【头痛】

方一

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

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

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方二

主穴

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大椎。

配穴

头顶痛加四神聪、太冲、涌泉;

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前额痛加阴陵泉;

偏头痛加外关。

【偏头痛】

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

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发烧)】

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

百会、肝俞、膈俞、尺泽、阴郄穴、后溪

【自汗】

大椎、风门、膈俞、肺俞、脾俞、肾俞、中脘、神阙穴、气海、关元、尺泽、外关、阴郄、合谷、足三里、复溜、三阴交、

【无汗】

膈俞、肺俞、脾俞、肾俞、中脘、神阙穴、气海、关元、尺泽、阴郄、内关、神门、灵道、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涌泉

【晕车】

神阙、内关、 神门、 足三里

【打呼噜 打鼾 鼾症】

大椎、肺俞、天突、中府、迎香、孔最、太渊、列缺、中脘、天枢、阴陵泉、丰隆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眩晕、头晕】

方一 

百会、中渚、液门、解溪、风池、中脘。

方二 

太冲、涌泉、足三里、关元。

【水肿】

方一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

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方二

水分、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腹水】

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

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胃肠型感冒】

大椎、脾俞、胃俞、大肠俞穴、膻中、中脘、神阙穴、天枢穴、大横穴、合谷穴、阴陵泉穴、足三里(儿童慎灸)、上巨虚穴、下巨虚穴

【腹股沟疼痛】

命门、肾俞、八髎、中脘、神阙、关元、箕门、府舍、气冲、太冲、阴谷、

【心悸】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抑郁症】

百会、膻中、肝俞、阳陵泉、内关、太冲、涌泉穴,

如果在灸疗的过程之中遇到什么临时情况还调整加减穴位。

【腰背痛】

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腰腿痛】

方一 

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气海俞、大肠俞、阳陵泉。

主治:风寒风湿型。

方二

肾俞、命门、环跳、关元、太溪、然谷。

主治:肾虚型。

【脚跟痛】

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方一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方二

 天枢

主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方三

 脾俞、胃俞、大肠腧、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神阙、肾俞。

方四

主穴

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配穴

津液不足加曲池、上巨虚、太溪;

气机郁滞加太冲、膻中、气海;

脾肾双虚加脾俞、肾俞、太溪。

【休克】

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

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语】

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疾】

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大便不成形【便溏】

长强、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中脘、太冲、期门、复溜、肾俞、大肠俞、小肠俞、三阴交、腹结、天枢、气冲、足三里、

【身体虚弱】

命门、大椎、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

或【十大艾灸养生保健穴】

【中毒】

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

水毒取肾俞,

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

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

大椎、阳陵泉、膈俞。

【便血(肠出血)】

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咯血】

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

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脱肛】

百会、命门、次髎、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晕车】

内关、神门、足三里、神阙

【斑秃(鬼剃头)】

患处(隔姜或隔蒜)、大椎、风池、隔俞、脾俞、肾俞、中脘、神阙、关元、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阴虚:阴液缺乏的热性体质】

阴虚更侧重补中气,以引火下行为主,并且艾灸强度也要更低一些。

命门、肾俞、八髎、足三里、三阴交、复溜、涌泉,

【阳虚:阳气不足的寒性体质】

十大艾灸养生保健穴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传至艾 | 【五腧穴】之荥穴:主治心之疾患
下一篇: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