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脾脏长出拳头大肿瘤
转自:南方日报
女子脾脏长出拳头大肿瘤
微创手术“切瘤保脾”,保留脾脏功能
30岁的小梅近段时间肚子总是隐隐作痛,虽然平时身体很好,疼痛也能够忍受,但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然而,检查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脾脏长了一个约8厘米的肿块。医生告诉她这么大的肿块极易破裂,而且由于脾脏及周围血管多且复杂,很大可能要开腹切除脾脏,她辗转多家医院、咨询多个专家给出的答案也都大致相同。
但是小梅以及家属都希望切除肿块的同时,能保留脾脏。近日,她来到清远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医生经过仔细评估,决定通过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手术,完整切除肿块的同时保住了脾脏。
随时会破裂大出血,须尽早切除
小梅在这次的腹痛出现之前也没有什么症状,直至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让她意料不到的是,脾脏的肿块已经和成年人的拳头差不多大了。
小梅曾到多家医院求诊,均被告知肿块体积较大,需要将脾脏和肿块一起切除。对此,家属和小梅焦虑万分,带着强烈保留脾脏的意愿,她来到清远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
“8厘米的肿块算是比较大的,因为大多数成年人的脾脏宽度也只是6到8厘米。”该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医师肖强说,肿块不断增长,将会不断压迫脾脏及邻近的内脏器官,破裂的风险会随着肿块不断增大而增加,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所以必须尽早切除。
肖强解释,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的实质性器官,内部存储了大量的血,加上脾脏本身很脆弱,是腹部受伤时最容易破裂的内脏。如果脾脏上长了血管瘤、脾囊肿等肿块,就更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往往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随时危及生命。也正是因为脾脏极脆,同时周边有大量的血管,给手术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困难,因此目前国内外对待脾脏肿物的处理,大多是连同脾脏全部切除。
进一步完善检查后,清远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组织了病例讨论。经仔细阅片,该院普通外科一区主任黄长文治疗团队认为小梅脾脏上的肿块完全有可能进行微创保脾手术——腹腔镜脾部分切除。这样不但切除了病灶,而且还保留了脾脏功能,避免了脾脏切除之后的各种并发症。
肖强说:“患者还很年轻,而且根据检查结果显示,肿块很大可能是囊性肿瘤,属于良性病变,位置也比较好操作,微创保脾的可能性很大。”
保脾手术是有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是术中出血和术后手术创面出血。脾脏及周围血管多且复杂,如果按照常规治疗方案需要将整个脾脏切除,对医生来说手术要简单很多,但脾脏全切后,将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微创切除,出血量不到20毫升
治疗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诊疗计划,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黄长文带领团队成员,副主任医师肖强、陈文哲为小梅进行了手术。手术中发现肿块很靠近脾脏的主要血管,一旦误损伤,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可能会导致大出血甚至需要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团队仔细分离出供应肿物的血管,离断后根据缺血范围标记了切割线,然后将脾脏的动脉主干游离出来预置阻断带,这相当于将进入脾脏的血管安装了临时的“开关”了,一旦大出血可以将“开关”关上,避免失血过多。经过团队的密切配合,很快将脾脏的一部分连同肿物一起切除,保留了将近一半的脾脏,而且手术出血量不到20毫升。由于采用的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肚子上只有几个不到2厘米的切口。
术后,病区护士长曹春菊带领的护理团队对小梅采取一系列加速康复护理措施,第二天小梅就可以下地自由活动、恢复饮食,经过调理,小梅术后第3天就顺利出院了。出院前各项检查指标均没有异常,脾脏的功能完好无损。
脾脏早期病变无明显症状
肖强介绍,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随着现代医学对脾脏研究的深入,对脾脏各项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脾脏兼具有抗感染、免疫等功能。脾切除术后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可能被常见的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导致致命性的肺炎等感染,医学上称之为“凶险性感染”,其死亡率比正常人群高。同时,脾切除术后继发的血小板增多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将会增加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的风险。因此,脾脏功能的保留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
肖强提醒,人体脾脏很多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应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诊。至于是“保脾”还是“切脾”,医生会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和具体病情来选择。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当代精准医学理念的体现,最大限度保留了器官的功能,同时采用微创的方式,可以让患者获益更大、创伤更小。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一项技术难度相对较高,手术风险较大的手术,需要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和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作为保障,术前精准地评估脾脏血管的分布、病变大小,术中选择性脾蒂阻断。清远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能常规开展肝硬化后巨脾的腹腔镜脾切除、地贫患者合并脾亢巨脾的腹腔镜脾切除、脾外伤破裂的腹腔镜外伤脾切除等,并率先在粤北地区开展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