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治梅毒的方子,中医用以治疗口腔溃疡竟也疗效如神
图片
金匮要略里有个狐惑证,历来中医大家都认为是一种虫病,但曹颖甫却认为是梅毒,而胡希恕却认为是一种关口病,就是说口鼻眼喉前阴后阴都有可能受腐蚀的一种证,而且还因此将甘草泻心汤屡屡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也基于此,本人也从胡老这里收到启发,用甘草泻心汤治疗过几例治疗口腔溃疡,并由此感悟到狐惑病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中焦虚寒,上焦虚热的一种证型,现在就以几个病案,来解析一下甘草泻心汤证,以及狐惑症的发病机理。
病案举要
病案:女,41岁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三年,自诉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
问诊:腹胀,不想吃饭。大便溏泄,小便少。口腔经常起红豆大小溃疡,疼的几乎吃不下饭。下身潮湿湿痒。眼睛干涩瘙痒且眼球红血丝重。睡眠不踏实。
舌诊:舌红而酱紫,溃疡面较大。其余无其他任何症状。吃过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但都无效。
从上述症状分析,符合狐惑证。不欲饮食,口腔、眼目、下身官窍均有腐蚀症状,而且有脾胃虚的情况,所以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内服方:炙甘草甘草15 甘菊15 黄连12 g 黄芩12g 姜半夏12 g 厚朴10 干姜12g 红参片12 熟地12 红枣4个 7剂。一日三煎三服。外洗方:苦参30克 水煎浸洗,一日一次。
前方服用7剂后好转,但眼睛依然干涩,于是前方减掉厚朴,用蒲公英换掉菊花,继续加减14剂,最后用理中汤善后。
此案与狐惑症的表现非常类似,而且特别符合胡希恕用甘草治疗口腔溃疡的病机,即官窍粘膜发病,所以就用炙甘草汤加减,因为眼睛干涩且红血丝,所以加甘菊清肝木风火,又因腹胀加厚朴,并且因为久病考虑有阴虚症状,所以加熟黄滋阴。并用苦参外洗。
金匮狐惑证解析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散熏之。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狐惑症:是热毒停积在幽阴之病。湿热之邪停积过久,则腐败气血而成为瘀浊,於是风化所腐,成为虫,这种虫是不被人之肉眼所见的。其为病,往往腐蚀在人体的阴幽晦暗之处,使其溃烂。
状如伤寒:此病病变的初起类似伤寒,有的会呈现头痛,怕冷,且发病迅速。
狐惑的症状:狐惑症的本质是由于湿热之邪内蕴,变生之虫毒内扰,使其精神魂魄不宁,而出现心神不安、神态恍惚,默默想睡,但又不能闭目,睡了起来,起来睡下,不能安定;因为脾湿饮食不消化,胃逆而不能饮食。君火不降,则面赤,肺气不降则见白色。壬水不降,则面见黑色。湿热虫毒腐蚀溃烂于喉部的,则为惑病;腐蚀溃烂于前后二阴的,则为狐病,总称则为狐惑病。
狐惑症的病因:蚀于喉咙,其名为惑,以心主藏神,阳分受伤,浊气上逆,则神思惶惑而不灵;蚀于上部,其病在心,心火刑金,所以声嘎。心火升炎,下寒上热,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芩、连、半夏,清降上焦之郁热也。
蚀于二阴,其名为狐,因为肾主藏志,阴分受伤,浊气熏烁,则志意狐惑而不清也。蚀于下部,其病在肾,肾脉上循喉咙,是以咽干。其前在阴器,则以苦参汤洗之,后在肛门,则以雄黄散熏之。此证的本质在于土湿木陷,郁而生热,化生虫(匿/虫),前后侵蚀,苦参、雄黄,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也。
由此可见,治疗狐惑症的本质,在于清湿热,解毒杀虫,同时实脾胃,所以将甘草泻心汤作为主要方剂。
甘草泻心汤,重用解毒之甘草为君,半夏降胃逆去痰,干姜温胃,黄芩黄连清心肺之火,人参大枣以补胃虚
《脉经》:病入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主下焦湿热,可见狐惑病的主要病机是湿热侵蚀,湿热在下焦,小便不利,自然也可以用猪苓散。
而陈修园认为如果病在厥阴,则自然也可以用乌梅丸治疗狐惑证。
临床方面,甘草泻心汤既可以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 ,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 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
图片
采药东篱秦岭中医 |扫描二维码在线问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