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报名费,即将迈入“300元时代”?
一直以来,很多跑者都对马拉松报名费十分“敏感”,一旦比赛中体验稍不从心,就会嚷嚷“收了200元报名费就这服务”,上半年不少赛事都享受过如此待遇。
疫情后,经济大环境非比从前,马拉松的赞助状况严重下滑,对很多赛事而言,办赛经费捉襟见肘。有些以前很赚钱的赛事,今年盈利大幅下滑;有些赛事,抱着持平或微亏都觉得烧高香了的姿态;更有赛事,办赛就是个亏本买卖……
相比之下,大城市、大比赛会好点,大批中小赛事承受的压力会大些。
当下,赛事主办方,也就是各地政府,为马拉松“兜底”的少之又少。主办方的角色,就是下命令,至于经费,有的会协调一小部分,有的一分不出,完全将马拉松推到市场上去。眼见着市场上的钱也少了,那咋办?于是就有赛事将主意“打”在了报名费上。既然大众参赛者是马拉松的主要消费者,适度地提高报名费,弥补办赛经费的窘迫,事实上,是让参赛者跑马渐渐成为一种市场行为,福利性式微。
据了解,有赛事想将报名费提升至300元。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缓解办赛经费上的压力,而且,随着费用宽裕,赛事也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得更棒些,诸如物料、补给等。
当然,这还只是意向,究竟最终会不会涨,尚是未知数。这样的“念头”能产生,实质上也是马拉松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得到一种必然,市场条件下,你得为自己享受到的服务埋单。
可能你会说,以前不是好好的么,怎么现在就要让我埋单呢?那是以前有人替你埋单,现在没人了,沙滩上就剩下你了,你不掏腰包,行吗?目前的马拉松赛,服务的主体都是大众跑者,站在运营商的层面,谁享受了赛事提供的服务,谁就应该为此埋单。
这样讲,绝不是说,将运营费用平摊在每名参赛者头上就行了。马拉松在进入市场以后,高度商业化运营,有不少商家愿意积极参与,赞助费用也是赛事的一大笔收入。加上参赛者的报名费,起码得盈余,赛事才有长久生命力。
所以,在大环境变化后,适度地提升报名费在赛事运营费用中的占比,是合理的,也是有必要的。
决定报名费的,不是跑者呼声,也不是运营商需求,而是赛事主办方基于各方面的考量。当然,作为行业管理者,田协可以在其中起到一些作用,至于其想不想起,那就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