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几阶思维”,走一步能看几步?
发布日期:2023-07-07 点击次数:19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走一步,如果不能多看几步,轻则产生损失,重则影响生死。先来看一个案例,“王戎识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从小就聪明机智。有一天,7岁王戎与小伙伴一起在路边玩耍,看到路边有一株很大李树。李树上,饱满果实摇摇欲坠,枝条都被压弯了。李子几乎要垂到地上样子,看上去十分诱人。于是,小伙伴们争先恐后跑过去采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原地,静静看着李树无动于衷。旁边正巧有大人路过,对王戎反应很好奇,就问他:“你的小伙伴们,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一动不动啊?”王戎回答说:“这棵李树这么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饱满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大人听了一惊,看不出王戎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清晰头脑。于是摘了一个李子尝尝,味道果然是苦的。这个故事体现出的就是分阶思维,意思是:分阶等、分层次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走一步能看几步,是一步(一阶思维)、两步(两阶思维),还是三步(三阶思维)或者更多步(N阶思维)。小伙伴们看到一棵李树,正值收获季节,结满果实,赶着去采摘,这属于一阶思维。王戎则不然,先不急着行动,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二阶思考,看到更多连接关系:例如,空间关系:李子树在道路旁边,而不是远在深山。例如,时间关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小伙伴们来之前,别的人同样能看到李子树,也可能尝试摘李子,尝李子味道。例如,因果联系:在别人摘尝李子后,所余李子果实仍然众多。李子在路旁,摘取成本不高,也就意味着,李子可能并不甜,或者有其它原因。结合上述思考,王戎得出结论是,这棵树李子苦涩概率较大,并得到证实。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空城计是作者罗贯中虚构,与诸葛亮对战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诸葛亮也没有对张郃摆空城计,但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可以作为分阶思维参考案例。一阶思维: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空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可以发起进攻。二阶思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做冒险之事,一定有伏兵,退兵保险。三阶思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知道自己有谨慎之名才冒险,可以进攻。四阶思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空城计,但攻进城杀掉诸葛亮,自己在魏国就没有存在理由,会再次被罢黜,失去权力;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不能杀自己理由,就摆出空城计,让司马懿有借口退兵。在空城计这个案例中,司马懿和诸葛亮都知道彼此采用的是四阶思维,这比较合理。原因在于,司马懿是出名的、被诸葛亮承认的老谋深算,不会轻易退兵。在《三国演义》描述中,司马懿率领的是15万魏军,即便知道诸葛亮有伏兵(实际只有2500人),不强攻也有很多替代方案,例如派小股队伍试探,或者包围城池等;如果要退兵,是因为有其它考虑。事实上,司马懿由于太能干,在魏国被人嫉妒,政敌很多,加上诸葛亮此前故意散布“司马懿要造反”消息,司马懿虽然保住命,但也丢了官。直到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魏军屡次败退,魏国皇帝曹睿才不得已请出司马懿。有诸葛亮,才有自己兵权,这一点司马懿心知肚明。因此,对司马懿最好策略是,挡住诸葛亮所率领蜀军,但不能消灭诸葛亮,自己才能持续掌权。司马懿和诸葛亮,都能在四阶思维上展开思考和决策。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看似冒险、实则保险地摆空城计,司马懿拿到借口直接退兵。理解分阶思维后,在决策时,我们就要考虑参与博弈各方分别采用的是几阶思维,再针对性博弈。例如,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最重要的事情》一书中提到,如何运用分阶思维买股票。一阶思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二阶思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家好公司。股票估价和定价都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更高阶思维所做决策就一定正确,这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例如,二阶思维判断,这家好公司股票,有很多人买入,价格虚高,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人买入,还有更多人在买的路上,股价还会继续上涨,提前卖出,导致收益减少。例如,一阶思维判断,这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值得购买,但事实正如二阶思维判断的那样,由于太多人购买,导致价格虚高,买入后股价就下降,持续走低,导致亏损增加。也就是说,我们要采取几阶思维,关键是看参与博弈各方采用的是几阶思维。例如,多数人是一阶思维,掌握二阶思维就更有胜算;但如果情境中聪明人比较多,都会运用二阶思维,就要注意运用三阶思维。如果错判对方运用几阶思维,例如高估对方思维阶等,以为对方是三阶思维,其实对方是一阶思维,就可能遭到损失。例如,老师傅被乱拳打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