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演技,才值得演员最高片酬!
图片
一个五一假期,两个周末调休,彻底给这届打工人的生物钟给搞紊乱了。
原以为休养结束的工作日会元气满满?不。
跟假期的五光十色相比,上班,只会显得更让人面如死灰。
没想到,一个假期过后,上班更像“上坟”了。
图片
不过,打工人中怨气最大的,还要数内向人。
没有人比他们更恨上班,更准确的说,没有人比他们更恨出门。
假期结束,意味着他们又要从自己的舒适区(AKA被窝)走出来。
强打精神,故作开朗,一键切换到都市丽人模式。
内向人在职场的每一天,哪有不发疯的,只是强撑罢了。
这个班,不上也罢
内向人的职场受难日,从走进办公大楼就即刻开始了。
如果时间赶巧的话,办公大楼的电梯间是一天内最容易偶遇同事的地方。
毕竟,大家办公可以在不同区域,但都要搭乘同一部电梯。
图片
资深的内向打工人早已掌握了3~5句电梯常用短语,就像“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形成一种肌肉记忆——
“早上好哇,你来好早啊。”
“吃饭了吗?”
“一大早就喝咖啡啊。”
“今天天气好热喔。”
“好喜欢你的穿搭,很像某某明星。”
如果聊到穿搭电梯还没到,陷入语料枯竭的内向人便会化身第一次尴尬营业的爱豆。
一边点头、微笑、做聆听状,一边默默倒数还有几层。
更避世的内向人为了在电梯间里不会偶遇任何人,甚至会刻意错峰上班。
他们不介意成为全公司第一个打卡的人,更不介意为其他人打开大门、电灯和空调,默默兼职后勤工作。
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和保洁阿姨相伴的几十分钟,是他们一天中最享受的心流时刻。
图片
而当同事落座,办公室里的寂静被打破,内向人心中的平静,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
唠闲嗑环节,即将开始。
办公室里的闲嗑往往和工位布局密切相关,三五人一组,围绕吃穿用度娱乐热搜八卦育儿等多个话题立体式推进,手头和嘴上都没闲着。
而内向人夹杂在讨论组之间,如何适时插入一两句话,不显得过于内向又不让话题聚焦在自己身上,是门学问。
在一次次堪比走钢索般的试炼中,每个内向人都练就了一身做reaction的能力。
即便毫不关心,也能故作开朗回应:真的吗?好厉害!
图片
对于总是倾向于过度思考的内向人来说,把握跟同事交流的分寸难于登天。
每一次试图主动社交之前,内向人总会先把自己的问题在心里盘出包浆belike——
这样问会显得我很蠢吗?
这个话题是不是太过私人,显得我很八卦?
ta是不是现在根本没空搭理我,我会打扰ta工作吗?
想到最后往往会变成:要不,还是不问了吧。
图片
可即便是尽力避免一切高难度社交,内向人还是不免会在某些场合和同事不期而遇。
比如上厕所的间隙。
在隔间里,内向人总能练就听音识人的功力,即便是一声咳嗽,或是鞋跟击打地面的声音,也能精准辨认出来者何人。
依循着早发现早预防的原则,他们通常会选择在隔间里多待一会儿,避免一打开门就和同事狭路相逢。
但有时,当内向人警报解除走出隔间,却在洗手台的镜子前和刚进来的同事四目相视。
一瞬间,电光火石,惊得内向人刚刚松懈下来的嘴角又重新提起。
唯有对着镜子扯出大病初愈般的微笑,说出那句十级废话:啊,你也来,上厕所啊。
图片
下班时分,若是不小心跟同事心有灵犀搭上了同一班地铁,难度直接飙升地狱级。
这种1V1式的对话,对人的折磨不亚于一次相亲。
只要地铁坐得足够久,两人交换的信息足够覆盖从出生地到现居住地。
尤其在北京这种通勤按小时计的地方,一次同行下来,约等于一次深度访谈。
久到内向人默默许愿:这班地铁不如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开到地球毁灭好了。
图片
作为内向人也会怀疑,为何自己这么不适合上班?
是不是职场在设计之初,就是想要筛掉自己?
毕竟走进职场先要面试,单单是跟陌生人推销自己的这个过程,已经要把内向人扒一层皮。
表面跟面试官说着:“我擅长团队协作性格开朗”,内心os却是:“这个钱我非挣不可吗?”
试用期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熟练工作内容,但对内向人来说,是要将自己椭圆形的灵魂嵌入方方正正的格子间。
两个月试用期说长不长,只够内向人跟周遭同事交换微信、知晓姓名、相熟那么一丢丢。
内向人闯荡职场,主打一个hard模式。
小到如何故作自然地接触不知道名字的同事,大到如何面不改色去管理他人、布置任务。
似乎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仿佛脚上捆着八个沙袋。看似迈着稳健的步伐,实则做着旁人八倍的功。
图片
我能想到职场里最温情的画面,就是同为内向人的心照不宣。
在空气凝结成冰也无一人说话的电梯间里;
在各自摸鱼无人打破死寂的办公室里;
在看到有你在便选择不进去的便利店里。
图片
这仿佛是内向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其耗费精力打招呼,不如给彼此都留点距离。
起码这几秒钟,我们都放下职场人的体面,做回不想被打扰的自己。
出门,要了我的老命
然而,内向人的试炼并不会因为下班而结束。
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是独自在家,到哪儿都算是乘风破浪了。
每逢周末假期,内向人也试图融入现代生活,约朋友出门玩耍。毕竟他们只是恐惧社交,不是与世隔绝。
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出门前还在祝自己度过充实的一天。
出门超过半小时,已经在后悔了。
图片
内向人普遍都患有“晕人症”,指如果到了人流量超标的地方,就会出现眩晕、焦虑、无地自容等症状。
比如络绎不绝的步行街、熙熙攘攘的商场门口、摩肩接踵的热门景点。
甚至在选择餐厅时,内向人都宁愿冒着不好吃的风险,去选择门口没有坐一排等位的冷门店面。
如果想让内向人尴尬到暴毙身亡,可以选择在ta生日那天相约海底捞。
没有比店员的热唱和其他顾客好奇的目光更“致命”的存在了。
图片
即便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一些地点被内向人视作禁忌。
比如理发店,兼具潮人恐惧和社交恐惧的场所。
本就压迫感翻倍,内向人还往往犯下一种名为“只理发不办卡”的罪,所以宁愿在家自给自足。
图片
比如健身房,很难在别的地方吸收到比这里更多的阳刚之气。
尤其器械区,永远有胳膊比脑袋大的猛男在举铁,每举一次都会发出奇怪的动静。
内向人只是路过都会怕被霸凌,开始疯狂脑补《黑暗荣耀》里文东恩被孙明悟撅过去的画面。
图片
还有各种附带导购的服装店,内向人无法心安理得享受店员为自己服务。
如果店员殷切地帮忙找了半天衣服,内向人很难不选一件结账,除非太贵。
合理怀疑这就是店员的一种推销策略,通过完美的服务给顾客心理施压,以达到一种CPU的效果。
所以内向人逛街,优衣库、无印良品才是永远的家。他们的最佳购物体验永远是超市式的,像买西瓜一样买衣服。
可即便内向人,也期待有一天可以真正享受一次社交,成为众人的焦点。
他们对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社交活动欲拒还迎。
鬼屋、密室、剧本杀,只要都是熟人,似乎也没那么难拿下。
但问题是,内向人的熟人圈很难凑够上述活动的发车人数。
其中,鬼屋算是对内向人最友好的活动了。
不过是鬼嘛,相比社交,还是鬼比较好应付。
有些内向人也很热衷参与90后传统娱乐项目——KTV。
相比鬼屋和密室,KTV更容易检测出一群人里谁才是真正的内向和外向。
博主@累渠 做了两则社会观察,在网上召集两类人,分别相约KTV。
外向人第一次见面就如同认识了18年,KTV秒变老同学歌友会。
不仅帮忙打CALL,甚至还自带表演。
图片
而内向人聚集的场子,就仿佛一杯温开水。
也不是没有温度,但永远沸腾不起来。
即使鼓起勇气点一首燥曲,也在周围人认真聆听的安静氛围中,声线止不住震颤。
在这种场所,内向人总是很难发挥出全部实力。
独自在浴室飙歌能唱完整首《死了都要爱》,但在众人的注视中,最多唱完第一段副歌就信念感大崩塌,急忙切下一首。
外向人似乎永远没有这种被注视的担忧,或者说,别人的目光就像是她们的兴奋剂。
别人越关注,他们越来劲。
但内向人很难消除这种被注视的不适感。
即便在赛博世界,他们也争当那个不引人注目、独自发疯的人。
网上随处可见的ID叫momo的无名氏,短视频里悬浮的土豆头,可能正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内向人。
无数次试图拓宽社交圈,但每每回到家,突然袭来的疲惫感总把内向人击垮。
内向人的生活,注定这样一成不变下去吗?
图片
每天装外向,也没有人给我片酬
美国作家帕特里克·金曾在《内向一点,不好吗?》一书中提出“社交电池”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一块社交电池,即在社交场合中的精力值。
外向人与内向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充电时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外向人是通过跟别人交际充电,而内向人则通过独处充电。
内向人跟别人在一起会逐渐耗竭电量,他们需要的是安静的独处时间,将自己的社交电池再次充电,才能再度与别人交际。
图片
不过,大概所有内向人都听过这样的评价:
“之前以为你挺难接触的,没想到熟了之后这么疯。”
人前社恐,人后话唠,内向人大多如此。
他们可以在初相识时一言不发,也可以在熟了之后每天狂转微博段子笑满140字的“哈哈哈”。
图片
因为在这样的社交圈里,内向人感受到的不再是紧张和焦虑,而是安全。
他们不再需要伪装成都市丽人,不必装出很会唠社会嗑的样子,不必强撑着自己变成一颗完美的螺丝钉。
所谓的“内向”“社恐”,不过是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
自我意识越强的人,越不容易被社会规训。
当你拒绝社会规训时一定会产生痛感,这个痛感我们表现成“社恐”。
真正的治愈不是说人没有痛苦了,而是我理解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我能够面对和驾驭自己的痛苦了。
——梁永安
或许我们的内向,不过是一种弱者的反抗。
面对没有边界感的老板或长辈、不怀好意的目光时,抑或是身处不舒服的场域。
我们只能做到不忽视这份不舒服,就像不忽视二十层床垫下的豌豆。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自己的诚实。
图片
每个内向人大概都经历过为无比微小的事务上绞尽脑汁,为别人毫不在意的一句话内耗一下午。
但即便内心在坐过山车,依然要故作镇定。
毕竟,内向人连当众暴露情绪,都宛如“精神走光”。
我们从小磨练表里不一的技能,掩盖无数内心的不安和焦躁,去演一个刀枪不入的大人。
说白了,每一个内向人都是天生的演员。
图片
我们不断磨合自己和外界之间的距离,然后寻找到最合适的剧本和演技。
明星们拿着高片酬演着烂戏,这份钱不如让我们内向人来拿。
我们可比他们会演多了。
不过,相比明星,我还是更想成为那些做任何事情都旁若无人的大爷大妈。
他们可以穿得大红大紫去景区门口摆五角星拍照,在公园里做奇异的形态锻炼身体。
他们可以为了二块八毛吵得酣畅淋漓,去促销门店买个盆满钵满。
内向vs外向的命题不属于他们,因为时间告诉他们,别人的眼光不重要,生活是活给自己的。
等我们有一天也能如此坦然,这些问题便也都迎刃而解了吧。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