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文案……AI把这本书的编辑用几个小时干完了一个月的工作
《出版人周刊》(Publishington Weekly)最近一篇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文章中,电子出版业分析家萨德·麦克罗伊(Thad McIlroy)表示,他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带来一场革命。在不远的未来,利用产生型人工智能,可以使书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控制。不久,我们熟悉的书籍出版业就会被淘汰。
《地平线系列:寻找人工智能》(2012)的记录片。
诸如 ChatGPT这样的可生成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麦克罗伊想起了印刷出版业曾经发生的变化。在1985年,当麦金塔电脑,激光打印机,以及小规模的印刷软件出现之时,用它们来印刷书籍的情况并不好,因为它们的字迹不光滑,单词之间的空隙也很粗。那个时候,不少出版界的人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就像是对人工智能的怀疑一样。
19世纪晚期的一部记录电影《印刷厂工作》(1899)。
到了1988年,麦金塔电脑与台式机发行软件联接后,发行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守旧派人还是觉得这些字体颜色不够,而这些颜色的缺陷将会引起读者的反感。一些设计者已经把他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具体的字体,行间距,行间距,以及版面设计上。这并非说他们的努力毫无意义,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认识到,评价出版产品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足够好”,即让大部分的读者对所买的书的所见所见感到十分满足。
这个“足够好”的准则也适用于生成型人工智能,现在GPT-4并不具备为书籍出版社提供的专门编写稿件的功能,不过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个功能。尽管由 AI自动编辑出来的书籍在精益求精的人眼中仍可能是“更好”的,但是,这些细微的差别,专家们能够分辨出来,对出版商的销量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些书籍“很好”。
“GPT是否能够写作并出版一本书?” ChatGPT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回应。这张照片由《出版人周刊》提供。
麦克罗伊接着从主题选择,编辑,印刷,市场营销等角度,剖析了产生型人工智能对书籍出版业所产生的影响。首先,自动生成型人工智能将会守护一大片废稿。它评价一个人的文法和逻辑性的表达能力,可以让他对一部著作的水准做出一个初步的评价。也许你找不到最优秀的作品,但是你可以分辨出好作品和坏作品。诚然,一些被一百个出版商拒之门外的稿件,最终变成了一本畅销小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连自动生成的人工智能都会出现失误,但别忘了,还有一百个自诩受过良好训练的出版界专家,他们也没能做到。
从生产与印刷两个层面来看,大多数印刷与电子书的生产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弥补这一不足,但是,由于出版行业还存在着大量的人为干预,使得图书生产效率低下。在出版行业中,许多人都坚信,人为的介入要比自动化所能提高的生产率更有价值。
在发行渠道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发行方式变革,将力图突破亚马逊等网上零售企业在发行市场上的垄断。亚马逊依旧是新人作家的门户,但是老成持重的出版商,亚马逊的租金太高,他们很难支付得起。自发表小说的作者们发现,人工智能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与读者沟通,而越是接近读者,他们就会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卖得也就越好。此外,它进入图书出版行业的最强手段大概就是市场营销:它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实时市场信息,知道哪些书卖得很好,哪些书卖不出去,哪些书错过了,它可以帮助作者找到自己的理想读者,并为读者提供最好的下次阅读机会。
萨德·麦克罗伊,一位电子出版业的分析家、作家,经营着一个名为“Publishing Financial”的网站,他还是《Publishing Technology Partners》的创始人之一。这张照片由《出版人周刊》提供。
与出版行业一样,书籍出版相关的娱乐业也将受到同样程度的冲击。麦克罗伊相信,有调查显示,有更多的成人将他们的业余时间花在了玩网络游戏或看电视上。增强版的电子阅读器从来没有取得过成功,但是经过改编的音频读物的销售比所有人最乐观的估计都要好。在电影与电子游戏相互融合、书籍出版被置于边缘化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书籍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成为一种创收手段,从而改变这一局面。
在谈论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机会时,我们必然要权衡与之相伴而来的风险。麦克罗伊在这本书中很乐观,他说我们应该在机会与风险之间筑起一条很深的鸿沟,因为只有当你完全意识到新技术带来的机会时,你才会意识到其周围的风险。这个观点是对的吗?或许只有等待答案。
就在不久前,一大批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业界大佬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要暂停开发类似于“GPT-4”的人工智能,并提醒民众要提高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警惕,甚至许多国家、地区都对产生性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了限制,这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可以想象,人工智能对于出版业的冲击,将会有多么巨大,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争论才不过是个开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