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出塞》——边关战事不绝早已为唐朝灭亡埋下伏笔
唐玄宗统治时期号称政治清明,四夷宾服,万邦来朝,但是在繁华的背后却是苦不堪言的兵役。盛唐诗人王昌龄在《出塞》就曾写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边关的战争从秦朝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边关战将,秦朝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与匈奴大战,打得对方向北跑出八百多公里,人称飞将军的李广戍守边疆,使得匈奴多年不敢来犯。
到了唐朝时期,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唐玄宗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吐蕃,大食,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多线交战。其中与吐蕃的战争就长达48年,导致边疆将士要么老死边关,要么战死沙场,百姓苦不堪言,唐王朝却不顾百姓死活不断延长服兵役的时间。
除此之外,唐玄宗挑选将领时又任人唯亲,比如安禄山,他本来只是个买卖中介,投身军旅后得到赏识,加上人机灵聪慧,非常受唐玄宗的宠信。不仅封他为河东节度使,掌握5万大军,防御突厥。还把皇太子的女儿嫁给安禄山的儿子。史书上记载张九龄和王忠嗣看到安禄山一路高升,手握重兵,多次劝谏唐玄宗,甚至于被有些史学家称之为奸臣的杨国忠也说安禄山有反心,可唐玄宗就是不听,所以作者才在诗中呐喊,希望朝廷能够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争。
可是朝廷根本听不进去这类似的声音,有能力的人赋闲在家,甚至惨遭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比如大将王忠嗣,上马持枪就可于万千军中取敌人项上首级,令吐蕃,突厥人闻风丧胆,坊间流传“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可是这些能力没有为他带来官运,只是让他受到玄宗的百般猜忌,最后因为拒绝进攻易守难攻的石堡城引起李隆基不满,又被李林甫构陷与太子勾结,丧失兵权,抑郁而亡。
忠臣的将领被冤死,朝廷内部人才匮乏,边疆少数民族环伺威胁终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纵然诸葛再生也回天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