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原来是场表演,真相是刘邦策划的反间计!赵营有卧底
韩信靠“背水阵”大败赵国,最终灭赵是广为流传的故事,特别是韩信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让许多人佩服不已。
但是我要说:“背水阵”是真,但其流传故事却是假的。
依据大量史料和缜密的战法推理,是完全可以得出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反间计”才是韩信“背水阵”打败赵军的真相,和“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扯不上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背水阵”的地理位置。
《陈余列传》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成安君即陈余。根据《水经注》说: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余于此。结合更多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判断出韩信所背之水,是鹿泉水。
另外,根据当时的地理实际情况和人为破坏因素,当时韩信从太行山出井陉时,只有土门关一条道路, “背水阵”的古战场是当今石家庄鹿泉区。
接下来,我们要推断真相之一:韩信只是攻赵的偏师,而主力其实刘邦一路。
依据是:《淮阴侯列传》和《陈余列传》有记载:陈余是往泜水方向逃跑(也就是往东北跑),后来韩信的人追上杀掉。当时赵的国都信都应该在 “背水阵”战场南部,为什么朝东北方向窜呢?只有一个可能:南边还有刘邦砍杀而来,朝南必然送死,只能朝东北被燕国接纳,才有翻盘机会。
既然是两路人马攻打赵,陈余当时的选择是先吃掉偏师韩信部,然后再找机会对付刘邦这个硬骨头。如果一开始就和刘邦主力交战,赵亡国可能更快。
按照常理,韩信部的目的是牵制敌军,不应该轻易和赵军决战。井陉这样的地形也特别容易防守,只要不出井陉口,赵军也是没有办法聚歼韩信部队。
那么,陈余只能引诱韩信出来决战:他故意不占领井陉口,把军营设在鹿泉水靠东侧,韩信要出来和赵军决战,就要渡过鹿泉水,背水阵就形成了。其实陈余这样做明显也有破绽:如果韩信拿下井陉口,也不过河决战,刘邦再攻来,赵军更是进退无路,等死的节奏。
这个破绽恐怕韩信能轻易判断到,那么为什么韩信放弃了牵制固守据点这个更安全的策略,这个显然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而司马迁为了突出韩信的主角定位,在《史记》中刻意隐瞒很多真实情况。
看看《史记》如何记录这个过程。
接下来,韩信开始看似英勇而悲壮的军事部署:先宿营在井陉口以西三十里处,夜半,派出两千骑兵次日去攻占赵军营。
韩信似乎非常有预见说了一句话:“明天打仗,赵军见我主力败退,肯定倾巢而出追我,你们就趁机把赵军大营给占了,把赵军军旗拔下,换上汉军军旗。”
果然次日,韩信派先锋涉水占领了阵地据点,再大部队过河,列阵向赵军发起冲击。经过一番搏杀,韩信假装失败逃跑,旗鼓丢弃,果然赵军追来,双方又展开了一番拉锯战。半天之后,赵军猛然回头,发现自己的营寨都插上红色汉军的旗帜,误判赵王他们已经被汉军拿获了,顿然慌乱,韩信趁乱再出击歼灭了追击的赵军。
这个看似精彩的决战过程,其实推敲起来非常不符合常理:韩信派出2000骑兵,就可以轻松攻占赵军营?
不合理之一:按记载,韩信背水阵出兵3万余人,赵军快20万人,赵军就是翻倍派6万人和韩信对阵,剩下也有数万人在军营,而且数万人的营地必然不小,2000骑兵岂能轻松换掉对方旗帜?
不合理之二:古代战争,主帅必然在高台指挥,中军围拢保护。岂能让汉军2000骑兵近身拿下?
不合理之三:即便主帅被袭,会迅速用旗鼓金锣发信号,岂能回头一看才发现老巢被端?主帅被袭,指挥信号中断,也会很快被发现,也不可能半天后前方将士才知道。
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就否定司马迁写《史记》造假了,只能说明他选择性写了事件的一部分,事件的背后他不知晓也没有进行深刻分析。
不妨我们来推演。我们知道,韩信不是冒险之人,他的策略是谋定而后动,他能如此确定派2000骑兵能换下赵军营地旗帜,一定有大奥秘!那就是赵军有汉军的内应,里应外合,汉军才能轻易端掉赵军老窝!
这个反间计和一个叫张耳的人有很大关系。他是谁?最初,项羽立赵国北部为常山国,封张耳为常山王,但是陈余很霸道驱赶了张耳,他一气之下才投靠了刘邦。张耳刚跑,但是赵军还有很多他的兵,陈余是来不及清洗这支部队的,也很难清理干净。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非常理解刘邦的一个安排:韩信出井陉攻赵军,特意把张耳安排跟随。这显然是刘邦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
至此,就是非常好理解,为什么韩信明知出井陉口和赵军决战不是一个好选择而为之,这哪里是背水一战的决心,明摆着是将计就计。至于他对手下人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方面要保护那些卧底“余则成”,另外一方面也是保持神秘感立威的故作高深姿态。
韩信攻赵的兵到底多少,传言也颇多。但是《汉书》中的《高帝纪》和《韩信传》是有明确说法:刘邦命韩信攻赵,给韩信增兵三万。“背水阵”灭赵真相也侧面说明刘邦高水平的军事策略,无论是两路汉军夹击赵军,还是兵力调配,直至“反间计”实施,都在刘邦运筹帷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