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

欲通过更名顺应神灵意志,即可金榜题名的做法,在宋代也流行

发布日期:2023-06-20    点击次数:178

#百家说高考#《夷坚志》是南宋著名文人洪迈历六十时间编撰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夷坚志》中有关科考士子更名的作品有100多篇,这些作品穷形尽相地描绘了宋人临考更名的种种情状。

如丙志卷十一《赵哲得解》写宋孝宗乾道四年七月,鄱阳县吏李某梦见自己出城经过东岳行宫,遇见已亡故的同事抱着本州今年的乡试榜单去向东岳帝君汇报,便问他自己乡亲中有谁在榜,回答说有一个叫“赵哲”的人。李某细想片刻,确认乡亲中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颇为怀疑。同事又告诉他:“是医生赵秉德的儿子。”李某说:“赵秉德的儿子叫赵中兴,不叫赵哲。”同事说:“我的话不会错,你今后会知道的。”李某醒来,非常惊异,遂出去找赵,路上恰好遇见赵,赵说他已提交了参加科考的保状等报名材料,日前做梦有人劝他:“朝廷方崇太平之业,而予尚名中兴,又与国姓同,不可,能易之乃佳。”李某大笑,把自己的梦详细告诉赵,让赵更名为赵哲,并约定:“你能通过乡试,我把女儿嫁给你。”

结果,赵哲不仅通过了乡试,还通过了省试,高中进士,李某也如约纳他为女婿。

丁志卷六《陈元舆》写建阳人陈元舆科考前曾梦见两座巍峨高大的门楼,各悬挂有金书匾额,一题“左丞陈轩”,一题“右丞黄履”。醒来后便更名为陈轩,于宋仁宗嘉祐八年榜眼登科,官至侍郎。

支景卷十《赵积智》写宋光宗绍熙三年,侍郎赵再可的第六个儿子赵积智年已三十八,勤奋好学,孜孜攻读,却屡试屡败,非常苦闷。有一天,他梦见夜月如银轮,轮内大书一“中”字。梦醒后,他反复思酌,朝夕揣度,最后意会到:“月中有‘中’字,唯‘用’字实应之。”于是更名为赵用参加乡试,果然顺利通过了。虽然次年礼部会试不利,却补选进了太学,前程广大。

支戊卷七《邵武秋试》记泰宁人邹应龙,本名不是应龙,参加科考前他到大乾广祐王庙求梦,梦见屋内两龙盘旋,他腾身跨上其中一龙,龙驮着他冲出房屋,飞向天空。醒来后,他乃更名为邹应龙并于庆元元年参加礼部会试,考得了第二名,由于第一名会稽人莫子纯已有官职,按宋代制度规定不能取为状元,这样,邹应龙就升为魁首,名满天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甲志卷十四《开源宫主》、甲志卷十七《陈茂林梦》、甲志卷十八《邵昱水厄》、丁志卷二《张注梦》、支乙卷二《杨证知命》、支景卷九《丁逢及第》、支戊卷八《湘乡祥兆》、支戊卷十《金谷户部符》、支庚卷九《鲍同及第》、支癸卷一《王播之魁解》、三志壬卷二《两黄开登第》、志补卷四《李氏父子登科》、志补卷二十《大干庙》等。

从这些故事来看,不仅一般的士子更名,连考取状元、官至执政、领一代之风骚的士子都曾更名,这说明,宋代士子科考前更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蔚然成为一代之习俗。

从《夷坚志》描述宋人科考更名的流程来看,一般是在准备科考的过程中,或自己或亲人、朋友求神做了一个梦,梦中有神灵作了某些提醒或暗示,醒来后,反复思酌揣摩这些提醒、暗示,得到启发,然后决定更名。这一流程意味着,更不更名,一定程度上有神灵的意志主宰,是前定的命运使然,因此,更名可以感动天地,感应鬼神,从而改变命运。

宋代社会盛行这样的观念,当然也就驱使广大士子对更名趋之若鹜、奉若神明。乙志卷九《黄士杰》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南剑州将乐人黄士杰,母余氏梦人持省试榜告曰:“尔子得官。”母曰:“吾子不读书,何由得?”曰:“天命已定。”出示之,乃黄光弼也。母曰:“吾长子士安,已入道。少者名士杰,无此人。”曰:“改名而字元翰可也。”母志诸壁而不言。绍兴四年,士杰欲应秋举,母曰:“若素不学,徒有往反费。”不可。士杰以告叔父,叔为之言,母曰:“必欲往,须更名,名不改,不可试。”叔谓士杰曰:“汝母所见若是,其可违!”乃具纸笔往请,母即书黄光弼,字元翰。果预荐,次年登科。

本则故事不无荒诞地表明,即使如故事中的主人公黄士杰那样不学、不读书或读得不够,只要在神灵的指示下,名、字取对了或改对了,就可以考取功名。有这样的故事流布于宋代士子及平民百姓之口,日久浸润、移化人心,科考的更名习俗自然得以形成。

在更名成风的环境中,许多怪异的现象令人颇为惊诧地呈现出来。如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更名,支景卷九《谢枢密梦》记台州临海人谢子肃,原名某,为举子时,梦见有人告诉他:“君若改名某则小吉,名深甫则大吉。”于是在绍兴己卯岁他参加州学考试时,第一次改用某名,得到老师李翔的赏识,顺利中选。在州学里,每逢月考季考,均连占前列。按说他对这个名字应该很有信心,但参加乡试前,他的心态还是起了变化,于是第二次更名深甫,没想到却失败了。三年后,再考一科,仍然不利。他不禁有些沮丧,私自叹息道:“鬼神这样戏弄我吗,难道我一辈子只能作一个州学生吗!”乾道乙酉年的乡试来临,他酝酿第三次更名,结果梦见前次神人叫他坚持用“深甫”参考,这回终于考中,此后仕途比较顺利,官至御史中丞、枢密使。

有些士子迷信神灵的暗示、自己的感应,不惜舍弃已取得的学业成绩而更名。三志辛卷四《李主簿及第》写沣州士人李蒙在绍兴十七年到武陵参加辰州沅州靖州三州士子聚会,梦见乡试榜,第一名解元为李用之。于是立即取回科考保状,更名为李用之。本来李蒙已是得解举人,不必再参与解送试。更名后,已取得的功名就作废了,大家都替他惋惜,但他本人深信不疑。揭榜后,李用之顺利中选,来春省试也登科,调官潭州善化主簿,但到任仅三月即卒。李用之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地用更名来追求他渴望的功名,最后也只是梦幻一场。作者不禁感叹:“一饷荣之兆,其亦浅矣”。

最为奇异的更名事件出现在泉州。丁志卷十一《金溪渡谶》记载,泉州南安县有一金溪渡,离县城大约数里,宽百丈左右,湍险深浚,水声如雷,无法架设桥梁。当地流传一条谶语:“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一方士子都想这谶语应在自己身上,于是争相更名,姓金的叫“金通行”,姓方的称“方始生”,沦为闹剧。此谶语当然不可能应验。直到绍兴庚辰年,这里终于出了状元,却既不姓金,也不姓方,而是姓梁名克家,字叔子,后官至右丞相,为南宋一代名臣。

有些士子不仅改人名,连书斋名也要改。丁志卷十四《存心斋》写衢州士子赵善琏将书房命名为“亦乐斋”,意“以读书为乐”,非常雅致而有情趣。但科考失利后,他不禁联想万端,竟听信他人牵强附会地解释“乐”与“落”同音,深为忌讳,更名为“居易斋”,结果又因白居易字“白乐天”,仍视为不宜,最后改成“存心斋”。



上一篇:小编倾情推荐爆文《穿越王妃,腹黑皇子追妻记》,每章情节都有意外惊喜!
下一篇:年度好书《大秦:我扶苏最强暴君》,闯一方天地,炮灰终成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