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

29年,毛泽东给朱德回信:陈毅让我当八边美人,四面讨好,办不到

发布日期:2023-06-21    点击次数:196

我们熟知的是,邓小平的人生非常坎坷,有过“三起三落”,终究实现“伟业”。

其实,毛主席在参加革命后,也曾两次处于低谷,然后又两次崛起。

其中,在第一次低谷前,和朱德发生严重的分歧。

1、第一次落入低谷前,毛泽东和朱德分歧严重

毛泽东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曾参加了1921年的“一大”。

6年之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事变”,革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

1927年的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人上了井冈山。

1928年的4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后的将士们们也上了井冈山,就此,完成了载入史册的会师。

如此,井冈山上的队伍变得庞大了,但问题也变多了。

朱德的麾下,都是脱胎于国民党军队中的军人,大多有大战经验,会打仗,军饷也高。

而追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不是学生,就是农民,政治热情高,战斗技能确实不怎么行,可是,他们会做群众工作,容易和群众打成一片。

虽然都属于“红四军”,但是“双方”完全融合并不容易。

两位主要领导人中,朱德是行伍出身,有点爱兵如子的风范,会打仗。因为留过学,朱德非常注重“民主”两个字,当时提倡“自下而上的民主”治理军队。

毛泽东是理论派,极具军事天赋,理论思想过硬,主张“自上而下”的集权制管理,主张灵活的作战方式,要求“党指挥枪”,为了贯穿和实行这一套,有时候较为强势,颇有一番“强势的家长作风”。(朱德声称当时的毛主席是“家长制”)

分歧有了,而且两人谁也不能说服谁,导致分歧越来越严重。

两人的风格不同,导致了下面人的态度也不同,都有不少的拥趸。

有意思的是,跟着朱德上山的林彪很欣赏毛泽东,并支持毛泽东。

而陈毅,采取了折中的策略,一边说毛主席是“家长制”,一边又说朱德有旧社会军队的“江湖习气”,各打五十大板。

不过,从大体上看,陈毅是偏向朱德的,毕竟,都是四川老乡,曾在一起 打仗,一起上了井冈山的。

1929年年初,“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

对于朱德和毛泽东之间的分歧,中央也得知了情况,曾写信提出“两人都到上海机关总部”上班,将部队化整为零打游击。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来信”。

毛主席气坏了,直接说道“瞎搞,不切实际的指挥,这是要葬送这支部队。”

基于此,毛主席还写了回信,分析形势,分析军队情况,提出了为什么不能分兵的理由。而这封信被一个才华出众的人读了又读,大为欣赏,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1929年5月,上面派刘安恭到了江西,他是欣赏朱德的,和朱德谈得很尽兴。刘安恭是四川人,留过学,朱德也是,陈毅也是,注定他们能说到一起。

情况再一次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哥们之间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脾气相投、经历相同的老乡们,不见得能一起做出大事。

之后开会时,朱德和刘安恭提出要建立军委,并且把军委独立于前委领导之外,如此就会形成“重叠的结构”,毛主席在一次争执之后提出了辞职。

虽然没有成功辞职,但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红四军七大扩大会议上,毛主席竟然落选了前委书记,而陈毅被选为了“前委书记”。

这下,毛泽东没啥实权了,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

思考再三,毛泽东以以前委特派员的身份,带着妻子贺子珍等一行六人到闽西各地视察和指导各地工作去了,他知道,留在红四军中,只能让团队的矛盾加剧。

到这一步,看似毛主席和朱德的“争执”,毛主席“失败”了。

可是,很快,朱德和陈毅后悔了。

2、朱德后悔了,陈毅也后悔了

陈毅接手前委书记工作后,干得并不容易,因为他在大势的把握,以及思想的深度方面,和毛主席还是有很大差距。

但他的思想,并未第一时间转换过来。

这需要外力!

1929年7月底,陈毅绕道去上海汇报工作。走了毛泽东,又走了陈毅,此时,朱德一下子变得“孤单”了。

朱德按照自己的想法,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制,但是,发现问题很多,决策速度慢不说,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不见得是最优解,特别是出走闽中,损失很大。

得知情况,闽西特委给朱德等人回话,传达了毛泽东的建议:深耕闽西。

回到闽西之后,部队又活起来了,队伍迅速扩大,仿佛鱼儿有了水。

是的,闽西群众基础好,地形熟悉,靠近江西,更适合搞革命。

经历了些事情之后,朱德和一些将士也认为:毛泽东是人才,军队需要他,他的那一套理论也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因此,“红四军”召开八大前,朱德曾写信让毛泽东到上杭。

但是,毛泽东不仅没同意,并对陈毅的“各打五十大板”颇有微词:陈毅让我当八边美人,四面讨好,我办不到.....我身体不好,就不参加八大了......

起初,朱德很不解。很快,前委直接给了毛泽东一个党内警告。

毛主席当时为什么不回来?

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大家只是在缓和态度,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就算回去了,也是再一次的开始争执,他的“党指挥枪”、“支部要建在连上”等等主张,也是无法实行的。

与其说,毛主席是没有给朱德面子,不如说是为了不再出现争吵而不去。

朱德冷静下来后,想通了问题之所在。

不过,让朱德意外的是,毛泽东躺在担架上到了上杭。确实病得很重。

朱德让毛泽东在上杭养病,并提出过段时间来接,毛主席拒绝了,理由是:不用接了,大家都忙,我什么都帮不上。

在上杭一个月后,毛泽东再一次随闽西特委转移。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病了的消息传来传去,竟然成了“毛泽东死于肺结核”。更好笑的是,在苏联的共产国际还在1930年年初发了一个讣告。

1929年10月初,朱德等人根据中央指示,要出击东江。

这个指示当时没有问题,但是消息传到朱德这里时有些晚了,执行过程中,再一次采取从下而上的民主原则,导致行动迟缓,虽然还是出击东江了,但过了最佳时限。

史称“冒进东江”。

这一次损失很大,精锐损失不少,各纵队减员四分之一以上,整体损失一千多人,刘安恭也牺牲了。

红四军主力在朱德领导下大受损失,但是,在闽西的毛泽东和闽西特委沟通得当,发展非常好,军队扩大了,武器增多了,根据地也从三个县扩展到了六个县,群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土地革命卓有成效。

得知东江失利,毛泽东致信朱德:不要远离根据地,还是在闽西湘南发展为好。

很多年后,陈毅回忆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毛泽东不在,政治领导没有确立,过了头的民主害人不浅,我挂帅,的确不行。

3、古田会议: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

陈毅去了上海之后,怎么样了呢?

他经过和周恩来、李立三的交流,仿若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一切。

在周恩来看来,毛泽东的理论非常正确,根据具体情况,集中兵力,采取灵活的战术,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得到群众更多的拥护,采取从上而下的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采取从下而上的民主......

有些时候,局外者比局内者更看得清。

陈毅去了一趟上海,从周恩来那里,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1、从下而上的民主,其实就是任由大家自我发挥,讨论效率低不说,而且往往容易决策失误;2、有党指挥枪,能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将士们才不会迷茫;3、红军不仅是战士,更是宣传人员,要做好群众工作,才会有利于革命;4、红军内部要团结,否则会打败仗。

九月底,陈毅离开上海时,给朱德等人带去了“九月来信”,这里面是周恩来、陈毅几个人多次沟通后得出的一个结果。

离别之际,周恩来叮嘱道:“回去后,把毛泽东请回来,继续主持前委工作.....”

陈毅回到根据地时,已经是十月下旬了,“出击东江”已经在进行中了......

看了毛泽东曾给朱德写的信,看到信中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的驳斥,陈毅笑了:“这封信是对的,我要向他检讨.....”

听完陈毅的所思所想,朱德也笑了,因为他也完全想清楚了一些问题。

很快,“九月来信”发了下去,毛主席也看见了。此后,毛主席的一些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和支持。

11月下旬,毛泽东回到了红四军中。

三个人相见,满心欢喜,都做了自我检讨,就此,分歧没有了,共识建立了。

从此之后,朱德和陈毅对毛泽东的思想非常认可,因为,毛主席确实比他们看得更远。而在上海的周恩来,对毛泽东也是有了深刻的认识。

12月底,召开了古田会议,正式确立了毛主席的前委书记身份。

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在陈毅、林彪、罗荣桓等人的辅助下,革命开始大踏步向前,国民党的大军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纵然来势汹汹,也被毛泽东、朱德等人一一化解。

不过,1931年年中,王明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之后,一切又发生新变化了。

1931年年底的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再一次被夺权,被架空,革命生涯再遇低谷。

好在,1935年年初的遵义会议,毛主席重新成为核心,如此,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回头看,朱德、陈毅和毛泽东虽然曾经有过分歧,但他们都是真正的革命者,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心怀坦荡,这才是革命者的胸襟。



上一篇:毛主席撤离延安曾问计农民杨步浩,建国后,杨步浩两次进京获接见
下一篇:1985年,苏联外交官被杀,克格勃是如何复仇的,堪称现代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