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科举,哪个更公平?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每年一次的高考,考场门口神色紧张的考生和更加紧张的家长,总会想到《范进中举》!
范进终其一生醉心科举,与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场景,何其相似。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二者的公平性,给普通人提供了难得的上升通道。
很显然,从古代人的视角看,科举也是难得的“公平竞争”机会。这与我们印象中腐朽腐败的科举考试是不一样的。
那么,就公平而言,高考和科举,哪个更公平?
高考的公平性就不去赘言了,今天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有多严格吧!
科举考试,堪称古代的高考,既然是高考,它首先承担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科举考试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不堪——
第一、科举也讲究有教无类
自隋炀帝开创科举取仕,历朝历代都主张“学而优则仕”,也就不论出身只看学业。
正因如此,才有范进、孔乙己等穷酸书生出现的可能。
所以,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对学子的“出身”上是基本公平的。
当然,因为古代大多数时候,底层百姓连吃饱饭都是问题,更不可能有余粮、余钱来供养一个读书人,这也就断绝了大多数人的科举之路。
这一点上是无法于今日的义务教育相比的,今日的中国也是几千年来第一次让所有国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第二、科举也有严密的考试程序
和今天的中考、高考类似,古代的科举制度也有一套成熟严密的考试程序,来保证人才层次的判定。
科举制度,仅在大型考试中,就有三个层次的完整程序:乡试、会试和殿试,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省级考试,中央考试和在皇帝面前考试,当然每个朝代会略有差别。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别,全省考生集中在省级考试。通过乡试的话,就能成为举人了;
成为举人后,考生就可以参加考会试。会试要进京考,所以大家在电视剧里面都能看到“进京赶考”这一说法。通过会考后,他成了贡士,有资格进入最高的殿试。
殿试考场设在皇宫内,由皇帝亲自审查。通过殿试考试的考生成为了进士,中了进士的人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了。
这一套考试机制,相比现在的高考制度,从严密性公平性上丝毫不逊色,当然今天的我们除了高考还有很多其他的出路,这就不是古代科举制度能比拟的了!
第三、科举考试变态的防作弊
首先是针对出题人的锁院制度,一旦被选为出题人,该官员就要被“锁院”。意思是,被限制在贡院活动,不能离开,不能与家人及外人接触,直到考试结束。这一制度和我们今天的对待出题人的策略几乎是一样的。
其次是防止考生作弊设置监门等官吏,对考生逐个进行巡查。考生一旦被查获携带违禁品,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在清朝时甚至要脱光衣服裸身检查,就是要杜绝任何作弊可能。
同时,考生进入考场后,要按照编排好的座次落座,不允许随意移动和调换座位直到考试结束,甚至吃喝都要在单独的考棚内完成。这一点,可要比当今的高考要严格甚至变态了。
然后是阅卷期间的会同拆卷制度,是在阅卷出榜时,规定试卷官标写分数要在知贡举官、监察御史和其他考官的见证之下,对比编号拆开试卷,然后由知贡举官将考生名次写在榜上。这项制度的特点是在诸多考官共同的见证下确定名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止考官徇私徇情取人。
第四、对科举舞弊的零容忍
古代科举,如被发现作弊,将会受到最严厉的刑法。
明朝科举作弊,《大明律》规定要施杖刑,流放三千里,流放时长达9年。
清朝则更为严苛,科举舞弊被发现动辄被绞刑甚至斩立决,这就比现在的高考作弊要重的多。
毕竟自科举考试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为国策,是影响国运国力的大事,如此大事,当然要施重典。
凡此种种,古代科举制度即使有不合理之处,但就公平性而言,其实并不比今日之高考差。
这一点也许会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同,各位看官,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