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何以上饶?
勤廉上饶,是什么?是秦汉长沙王吴芮爱民而民拥的典范、方志敏领导建立的廉政建设模式、当代上饶干群再走红廉之路的文化自信。
赣鄱土地上的江西省上饶市,千年间志士仁人谱写出的诚信之州、光阴名城、博士之县、维德乃兴、朱子家训、鹅湖之会、理学名城等既勤又廉动人诗篇。
勤廉,是上饶精神富矿的一脉相承。
班固在《汉书·吴芮传》的开篇,万千思索地写下那一句“吴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吴芮,他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也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还是历史上首任长沙王……赣江边滕王阁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他位居第一;吴芮(上饶市余干县人),一心只干分内事,欲海不做贪恋想,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为人宽厚的他,只要是不袭扰百姓的散兵,一律给予出路,队伍因此不断壮大。他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鄱阳、余干、浮梁的各处要道,部队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戴。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制定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爱民而民拥之,在汉高祖分封的八个异姓王中,独吴芮善终。
长沙王吴芮像
唐末,少年王贞白,惜时苦读,赋诗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增广贤文》更引申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至此,“一寸光阴一寸金”终成千古绝句,凡见井栏处必有人知晓,若有华人处定闻听吟诵,王贞白(上饶市广丰区人)以惜时如惜金是为勤。入朝为官后的王贞白,深感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在很多首诗中都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情绪,他吟出“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田舍曲》)诗句,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方志敏(上饶市弋阳县人),他虽曾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等要职,“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他素以清廉自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他虽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但与普通工作人员一样,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当他被捕遭搜查时,国民党军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他唯一的财产——放在深山坞里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在一个以“德”命名的城市有一位“分文不沾的财政部长”,他就是张其德(1874-1938年、上饶市德兴市人)。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东北、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银行行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1938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在上饶市郊就义。1931年11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兼任财政部部长,张其德任财政部副部长,1932年9月,张其德任“省苏”财政部部长。张其德在担任财政部部长期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红军战士本色。在当时物质奇缺、生活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他从来不多沾一分钱、多占一寸布、多吃一粒盐,被干部们和战士们称为“分文不沾的财政部长”。
勤廉,是上饶名胜古迹的润物无声。
念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就是朱熹,他来自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婺源被誉为“江南曲阜”,确立了北有孔子、南有朱子,朱熹(上饶市婺源县人),先生漫游到婺源县城东门旧城墙脚下,见泉水清冽,甘醇可口,遂挥笔在池边题写了“廉泉”二字。其时,已中进士两年即将步入仕途的朱熹,以“廉泉让水”的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清廉谨慎的心志。
宋淳熙二年(1175),陆九龄、陆九渊与朱熹在鹅湖寺辩论了三天,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亦称“千古一辩”。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与爱国主义思想家陈亮同游鹅湖,会于鹅湖寺,他们“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复国大计,史称 “鹅湖之会”。而在如今的鹅湖书院,不仅仅可以看到会辩遗风,可以看见有一块非常有意思的古碑,叫做白菜碑。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碑上镌刻有一株线描白菜。白菜碑的画和题款,都出自一个叫笪继良的明朝人之手,此人是江苏句容人,绝非一般书生或者画家。他(上饶市铅山县知县),万历年间出任,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笪继良就任铅山知县之时,辖区发生灾荒,百姓生活非常悲惨。笪继良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豪强,赈济贫民,帮助百姓度过了难关。正是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铅山县虽然地瘠物薄,当时又被腐朽的明王朝因辽东战事加派了高达二万余两巡饷,百姓生活仍然得到了一定保障。笪继良之所以取得这样不菲的成绩,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就在于他在心中也刻了一块“白菜碑”。
广信区望仙乡沙洲林场的一条老街红军街,这里还是方志敏同志指挥的红十军团办公室兼卧室即 “闽浙赣省怀玉县委”所在地,方志敏带领红军经过这五百米的老街,在此保护城乡商人正常的交易,严肃共产党人纪律规矩,这条街还有一件非常宝贵的物品——一盏普通的马灯,一盏红军灯,老红军王继庆(上饶市广信区人),打着这盏灯在寒冷的冬日夜晚为了将秘密文件送到各个革命根据地在刺骨的河水里行走,仅靠那一盏马灯走过每一个夜晚,是他心中这盏红马灯照亮了无数漆黑冰冷的夜晚,照亮了红军街,也照亮了革命前进的道路。这条只有五百米长的红军街,留下故事太长太长,革命先辈们甘守清贫,不怕牺牲,勤廉为民,甘于奉献,先后筹集十万两白银支援井冈山,是勤廉的力量。
广信区红军街
掉了漆的控告箱、古朴的马灯、破旧草鞋、蓑衣……横峰县的闽浙赣革命旧址群,一件件革命先辈留下来的老物件仿佛穿越了时空,展示了动荡岁月中革命先烈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怀。上饶市横峰县域内拥有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横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操场与司令台旧址、闽浙赣省“四部一会”旧址、黄道故居、弋横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中共横峰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等11个横峰红廉标志性教育点,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廉洁文化精神食粮。
勤廉,是上饶良风世传的春风化雨。
北有孟母三迁,南有陶母责子,晋朝陶侃(上饶市鄱阳县人),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鱼梁吏”。一次,他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湛氏。湛氏说:“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湛氏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鄱湖之畔,可谓是鱼米之乡之地,陶母以鱼为戒,塑清廉少年陶侃,其后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上饶市信州区廉洁文化示范点——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旧址(杨时乔府第),杨时乔(上饶市信州区人),明代的政治家、理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公正无私、为官清廉,受百姓敬仰,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吏部尚书。因为吏部尚书相当于《周礼》“六官”中的“天官”一职,后世便尊称杨时乔为“杨天官”,信州人民爱戴这位“天官”,便取一巷子命名为“天官巷”。杨时乔非常注重对家人的教育,这个是他遗留下来的家风家训,其中提到了“敬父兄,慈子弟,正夫妇,严闺阃,戒淫佚,力树艺,默浮华,敦朴素,和邻里,此皆善之所当为也。”这是杨时乔提倡的,杨时乔府第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0月至1941年1月),为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所在地,叶挺、黄道等领导人都曾在此办公。杨时乔府第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履行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上饶有一处孝子牌坊,建于光绪七年(1868年)孟冬月,坐落于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严家至柳家的大道上,严家孝子牌坊——坊以4根石柱一字并排跨路而成,坊高3.5米,宽3米,顶屋正反两面刻有“圣旨”2字,坊额正面均刻有“旌表孝子贡生严思孟之坊”,字皆阴刻。据传,严思孟(上饶市万年县人),其视后母为嫡亲,守墓3年,历尽孝道,极得世人称许。光绪帝颁圣旨谕令建坊,以表彰其孝行。以孝为先、以孝为荣,孝义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上饶万年人的心中。
书院底蕴滋养出“博士县”,怀玉山山上风景优美,宛如世外仙境,建有著名的怀玉书院。怀玉书院为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为玉山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也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玉山县人一向都很重视教育,崇尚文学,人才辈出。在这小小的一方土地先后涌现了上百位进士,一名状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玉山县已有院士5名,博士600多名,硕士6000多名,在教育界形成了“玉山现象”,成为有名的博士县,玉山以学风引领民风,人杰地灵,崇尚文化、重教兴学,教育事业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江西省上饶市下辖信州区、广信区、广丰区、德兴市、婺源县、弋阳县、玉山县、横峰县、铅山县、万年县、余干县、鄱阳县,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更是汇聚十二县红廉文化,绘制主题鲜明的“忠诚爱国之路”、“担当斗争之路”、“清贫奉献之路”、“明理笃行之路”4条教育线路,为勤廉江西建设提供勤廉上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