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
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
单长江2023年3月31日
有大胸怀者未必成大事,但无大胸怀者必不能成大事。用荀子的话说,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我等草民之所以成为草民,除先天出生卑微、智力低下、懒惰侥幸等因素外,极有可能就是心胸不够宽阔。
苏轼在《晁错论》中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以为,一个人的坚忍不拔之志一定程度上缘于他的博大胸襟。
不必说齐桓公用管仲,不必说楚王绝缨,也不必说李世民用魏征,单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故事就足以印证“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的观点。
蒋介石杀害毛五位亲人,并且挖了毛之祖坟。
而毛却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大胸怀、大格局使然。
1949年5月,解放军即将解放蒋老家奉化溪口,毛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蒋介石不止一次派人刺杀毛。
而毛却在1961年将日本特务欲刺杀蒋的情报电告蒋,使之躲过一劫。
蒋介石亦投桃报李。
1974年1月西沙海战打响,毛指示增援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台军获悉,请示蒋是否拦截。
蒋仅说了五个字:“西沙战事紧。”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警卫人员高兴地将此消息报告毛,出乎大家的意料,毛听后并未高兴,其神情凝重地说:“知道了。”
这一天,毛让秘书找出一张唱片反复播放张元干的《贺新郎》词: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毛泽东时而静坐,时而击节,时而咏叹,神情悲怆。
其实,在蒋去世前毛曾写词《临江仙》寄蒋——
柳绿花红莺燕舞,
京都料峭风微。
菊香书屋奏琴徽。
依然明月在,
何日彩云归?
地覆天翻君亦老,
东征北伐声威。
草山薄雾拂单衣。
我今寻老友,
把手话心扉。
(注释——琴徽,琴上系弦之绳,亦指琴弦音位的标志。此词借代琴弦。)
毛泽东,心胸越海,格局拔天——其长远、整体、全局的战略视野,非我等草民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