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

中国古人尝试过泥板做文字载体吗

发布日期:2023-06-25    点击次数:192

《奠基人类文明的中国原创·上篇》文字是系统性的发明创造 13

前面几节说到,中国先人们在创建'文字系统'的过程中采用了类似今天所称的'穷尽创新法'方式,主要指的是文字系统的'物质支撑材料'。物质支撑材料又分两部分:'书写-刻画'工具,就是笔+墨组合;以及图文符号'承载体(载体)'----用于表现和记录符号图形。

'书写-刻画'工具,就是笔+墨组合:

笔:甲骨文之形,像右手拿笔的样子。由于1义为右手,有独立的形、音、义,属象形,而2只像开叉的笔形,没有独立的形、音、义,只是个不成文的实象,所以当二者相合成3,应属合体象形。

墨: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

'笔'是社会文字化必须的'工具'。'笔'的概念和实物的创造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贡献。特别是,简牍的使用还催生了'书写'工具和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此发明了'软笔'。也有可能简牍与软笔的出现顺序是反过来的,因为陶器、甲骨也有使用软笔的实例。'书写'方式出现使汉字走向规范化。

同样重要的是,软笔使人类有了富于表现力的图画工具,是刻刀、木棍之类'硬笔'难以替代的新型书写图画工具。

图文符号‘承载体(载体)’:

甲骨文:主要使用龟甲兽骨作载体。

金石文指金文、石文。金文主要指写/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石文是写/刻在石头材料上的文字,包括石头、石碑、石鼓等等。

简牍指使用竹子和木头制作的竹简、木简、木牍之上使用毛笔之类软笔的书写文字。

帛书指缣帛等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用于书写载体。纸张出现前,缣帛用于图文载体有时也被称为纸。帛书,就是将文字、图像写绘于丝织品上。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是竹简和帛书并提,“篇“是竹简的单位。“卷”是帛书的单位。帛书解决图形需要大幅面的问题。

现存最早的、春秋战国时代唯一的完整帛书,1942年9月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子弹库楚墓,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被当时在长沙做医生的一个美国人骗走。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亚洲美术馆。

载体材料的各种特质会影响到其使用、表现力、存储、携带等等,也会影响到书写/刻画工具的开发和使用。

下面是一些古人对于文字载体的使用反映:

夏商朝代的古人可能认为使用龟甲、兽骨具有某种含义。不管当时使用甲骨做载体的人出于什么考虑,甲骨材料来源有限,且形状各异,质地不匀,或仅仅适用于特定情景和场所。金石同样是获得材料不易,且不易加工,携带不便。这两种材料都是写入费力费时,需要专用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两者的特点决定了它们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简牍是利用自然材料的竹子、木头制作。材料来源丰富,成本经济,易于书写;携带储存方便,适宜日常广泛使用。简牍的优点或优势,使其具备悠长的使用生命。依据现有考古材料看,夏商时期,简牍文字已是主要的通行文字形式。但是,竹木制造的简牍数量一多,仍显出体积偏大,笨拙难移的不足之处。

帛书更轻便、更好写,可以卷起、折叠,幅面宽广且大小可以按需裁定,能用于书写及绘画。然而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使用。此外,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

由于中国历史久远,很早就有人观察到除了天灾人祸导致史书典籍毁灭外,还有图文载体的自然湮灭现象,因此非常重视图文载体的耐久性。幸好陶器、甲骨、金石、简牍、甚至缣帛(属于比较弱的。目前的考古发现其在普通条件下大约有两千年左右续存期/岁月耐受度)……后来掌握冶铁技术(大约距今两千多年),能够在石头上刻字后,就比较多出现了石头刻字的现象以图万古留名留史……有‘燕然勒石’等等故事。就是对重大事项事件刻石以存久远。

上述各种载体在使用中的不足之处,更主要的是文字化社会发展产生的需求,推动人类寻找更适宜的文字写刻工具和载体……直到发明了纸张。

举一个实例来显示古人很早就懂得寻找更合适的材料,并注意材料特性和环境对制成品的影响:古代作战与打猎,弓箭为有效的远程武器,制造者与使用者很留心它的热膨胀和热应力,要求弓在严冬和炎夏热应力变化不大。《考工记·弓人》里面,就有制作弓的取料问题:“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荆次之,竹为下……”(弓人制作弓,取用六材必须依照季节。六材都具备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弓]。干,以求射得远……采取干材的质量标准分七等:柘木为上等……荆木又次一等,竹子最次…)《周礼·考工记·弓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前)。

中国古人有没有尝试过泥板做文字载体呢?从几万年前开始烧陶活动看,中国古人不可能不探寻泥土掺水烧陶器之外还可以做什么用途。就分两种情况说。

第一种情况,中国古人尝试过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无法保留保存而放弃。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那几个‘古文明’被‘发现者’标注的时间都比中华文明更早出现。如果它们那么早的‘泥板’都能留存下来,按中国三天两头大量发现出土远古陶器来说,必定也能发现‘泥板’上面有‘文字’。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第二种情况,中国古人掺和泥巴从来没有考虑过用于文字。湿的时候一堆烂泥,拿都不起来。干的时候,碰碰就碎。不烧一下,就是普通泥土,毫无用处。

实际上,中国古人的'穷尽创新'方式,证明了泥巴块做图文载体的不可能。



上一篇:强烈推荐的《寒门天子》,让人又爱又恨的章节,有被感动到!
下一篇:强推!《呼兰河传(中外文学名著典藏系列)》超级好看,可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