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高地之战,邱少云被炮弹引燃全身,一动不动,双手插在泥土里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随后美国在苏联代表团缺席的情况下,背后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军事干预朝鲜半岛”的议案。
随着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干预,并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的仁川进行登陆作战,一下子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面。
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人民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北后撤。
除此之外,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执意越过“三八线”,把战火一度烧到了中国的边境,并以“误炸”为由,多次派出飞机轰炸我国东北境内的军事设施。
抗美援朝,卫国保家
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时刻都在关注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朝鲜战争也牵动着新中国的每一位领导人的心。
10月初,金日成向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请求中国出兵进入朝鲜援助”的请求。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充分讨论之后,毛泽东主席最终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参战。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进入朝鲜战场的第一仗,以首战告捷的战果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入,毛泽东主席又陆陆续续派出了多批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前线,其中也包括了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所在的第15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4月,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命令他夺回391高地。
上甘岭和391高地都属于五圣山的范围,志愿军指战员都知道,想要成功拿下上甘岭阵地,首先必须要夺回391高地,而邱少云也终于等来了他进入朝鲜战场上真正的第一战。
尽管此时的朝鲜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了,但双方的战斗依然没有停止过,企图用胜利来赢得在谈判桌上更多的筹码。
从1952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间,志愿军前线的各部队发起了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担任主攻391高地的任务交给了志愿军第15军第44师,而邱少云所在的第29师第87团也配属给了第44师指挥。
邱少云
391高地位于五圣山西面平康谷地,孤立地突出在一片开阔地带,对于志愿军第15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心腹大患。
但是,391高地上面不仅有着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而且前面还有一片长达三公里的开阔地带。这里没有任何的火力掩护点,一旦敌人开火,我军将全部成为他们机枪下的活靶子。
更为致命的是,志愿军若是想要攻下391高地,在攻打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经过这片开阔地带。有这么一个高地存在,对于志愿军来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
秦基伟心想,如果从391高地正面发起攻击,敌人居高临下,战士们也没有掩体工事,必定会给我军带来很大的伤亡。尤其是那一片长达三公里的开阔地带,战士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冲过去。
通过对391高地地形的实地勘察,秦基伟发现,前面的开阔地上生长了一大片荒草,足足有一人多高。如果有人趴在杂草丛里一动不动,敌人在391高地上面根本就察觉不到。
于是,秦基伟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条作战方案:“志愿军趁着夜色悄悄进入杂草丛里隐蔽,然后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
然而,在与志愿军第15军的各将领反复研究之后,秦基伟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方案。
因为391高地前面的三公里开阔地,即便是夜间经过也要一路匍匐前进,然后再悄悄隐蔽在杂草丛里,再加上攻坚战斗的时间,一个夜晚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一番商讨,大家一致决定,首先派出一支突击队趁着夜色潜伏在那片杂草丛里,第二天晚上再由主力部队发起总攻,而这支突击队也就缩短了进攻391高地的距离。
时任第15军军长秦基伟
这片杂草丛距离391高地只有几十米的距离,这也就意味着,这支突击队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一天一夜的时间,同时还要确保不能暴露目标。一旦暴露,不仅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而且还会突击队带来灭顶之灾。
邱少云所在的部队第87团九连,是担任突击潜伏任务的第一梯队,负责战斗打响之前的爆破行动。
就在分配任务的时候,邱少云发现,自己竟然不在潜伏的第一梯队人员名单中。九连连长对他说:“考虑到这项任务太过于危险,团里决定只让党员和团员参加,其他人担任后备队。”
邱少云虽然表面上服从了上级的命令,但他从思想上并没有接受。面对这样的安排,此时已经26岁的邱少云感到非常委屈,甚至在一旁哭了起来。
邱少云画像
此时正好赶上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师长张显扬来到九连进行视察,在了解到邱少云哭鼻子的原因后,便对他产生了好感。
于是,张显扬专门带着邱少云来到了九连连部,特批让他进入这次潜伏任务的第一梯队。
1952年10月11日夜晚,第29师第87团挑选出的500多名志愿军战士趁着夜色,顺利抵达了前线阵地的那一片草丛中,毫无声息地接近了391高地,接下来就是要进行长达一天一夜的漫长隐蔽潜伏。
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分散趴在杂草丛中,一动也不动,担任主攻的九连潜伏在距离391高地最近的山脚下。而邱少云担任九连第一爆破组的组长,在战斗打响后,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剪开前沿阵地的铁丝网。
就在潜伏的战士们都趴在草丛里,等待总攻时间的到来时,意外却发生了。
10月12日上午10点,两个敌人突然从工事里走了出来,他们一直朝着391高地的山脚下走去,不知道要干什么。若是一直走下去,必定会发现我军的潜伏部队,从而导致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不暴露目标,部署在志愿军后方的一门大炮突然向他们打了一炮,其中一个敌人当场身亡,另一人仓皇逃回工事。
类似这样的冷枪冷炮,在志愿军与美军的停战谈判期间时常发生,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件。
就是这一炮,虽然保证了志愿军的潜伏部队没有暴露,得以让战士们继续安心地潜伏下来。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炮,敌人也迅速做出了回应,连忙发射了数枚烟幕弹进行试探。
敌人发射的烟雾弹,造成的火星溅在了趴在附近草丛里的志愿军战士身上。然而,最严重的莫过于趴在草丛最前面的邱少云,他的全身都溅满了火星。
由于潜伏部队为了伪装,在身上都盖上了一层杂草,火星很快就将邱少云背上的杂草引燃了,火焰一下子烧了起来。
此时的邱少云只需要简单的在地上翻滚一圈,身上的火就会熄灭,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翻滚的同时就会暴露目标,被敌人发现,从而葬送整个500多人的潜伏部队。
看着火焰在自己身上燃烧着,邱少云强忍着剧烈的疼痛,依旧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将两只手狠狠地插在了泥土里面。
为了完成任务,身边的战友们同样也没有动,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心里一样是倍受煎熬。
半个小时后,邱少云身上的大火逐渐熄灭了,敌人看到前沿阵地上依然是一片宁静,于是就放松了警惕,但邱少云却被无情的烈火夺去了生命。
就在这一天的傍晚,秦基伟下达了“发起总攻”的命令,在草丛里潜伏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一跃而起。或许是为了战友邱少云报仇,心中都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愤怒,很快就夺回了391高地。
战斗进行到17日凌晨才正式结束,战友们从一片被大火烧光的坡地上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他的身体蜷缩着,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全都烧没了,全身唯一没有被烧焦的就是他那双插进泥土里的手。
战士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将邱少云的遗体包裹起来运回团部,而第87团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休整,就紧急投入了上甘岭战役中。
随后,邱少云的遗体和在战斗中牺牲的其他烈士一起,在团部附近的一块地方安葬。
直到1953年2月,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代表团来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邱少云的四弟邱少华将哥哥的遗骨运回祖国,并安葬于沈阳市北郊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邱少云烈士墓
正是由于邱少云身上的那一股如钢似铁的意志,才使得他能够战胜烈火焚烧的痛苦,最终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1953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的文章,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邱少云以个人的牺牲,保存了五百多人潜伏部队的生命,同时也保证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一时间,他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掀起了一阵“学习邱少云精神”的热潮。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