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后来怎么样了?
1971年12月30日,西北核试验基地格外热闹,这一天是见证中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顺利投放的关键阶段,有的人脸上满怀期待,有的人脸上紧张不已。
如果这次投弹成功,那么中国的核弹事业将会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杨国祥少将的证书
飞行场上,身材壮硕的杨国祥大口吐气,双手抚摸着自己的心脏,眼神充满坚毅。从1970年起到现在杨国祥已经训练了一整年,一年的时间里他执行了180次的氢弹投放训练,每次投弹误差最大也只有10米。
他坚信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本领,一定能完成组织给予的任务。12点20分,杨国祥驾驶着超音速-5飞机驶入云端,按照以往的经验,他顺利地抵达投掷地点。
不过按下投掷按钮后,却出现了意外……。这究竟是一会什么事情?杨国祥的驾驶能力如何?
违背周总理命令后,他的结果如何?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探寻一下“彝族飞鹰”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杨国祥
王牌飞行员:杨国祥1929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一个彝族乡村,家里共有五个兄妹。
小时候杨国祥一家常受国民党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成为常态,不过这样的日子却养成了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杨国祥少将
杨国祥中学时期,他参加了我党的“云南民主青年同盟”,从那以后便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坚韧的意志,杨国祥很快就受到了组织的重视,被提拔为黔边纵独立团的骡马运输队指导员。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杨国祥屡创奇功,相继剿灭了新平、峨山、易门等地的马匪。那段时间碰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俱兴的时刻最需要的就是像杨国祥这样的有志青年。
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批飞行员选拔,热血方刚的杨国祥果断报名参加,在一轮轮淘汰赛中杨国祥顶住压力,从几千人的选拔队伍中脱颖而出。
装载弹药
最终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飞行员中的一员,应组织安排,杨国祥来到了几千里之外的东北,在牡丹江航空学校中学习专业知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条件与现在截然不同,别说伙食和住宿,就连一家像样的教练机都没有。
东北的寒冬凛冽,室外温度跌破零下三十度,然而杨国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无论刮风下雪。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杨国祥的驾驶技术与日俱增,很快能够驾驭战斗机进行空中作业。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员后,杨国祥奉命参加了朝鲜战争。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是新中国的成立后的一场硬仗,对手是全世界装备最先进的美国,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空中力量和美军的先进战机展开了交锋,在血与泪的洗刷下,中国飞行员用事实证明了什么叫做“王牌飞行员”。
老东北航校
杨国祥在战争中表现斐然,击落多架美军战机,被军中誉为“彝族雄鹰”。回国后,身为空军的尖端力量,杨国祥奉命参加建国三周年的纪念活动。
在阅兵典礼上,杨国祥驾驶的飞机在空中划过了一道完美的弧线,引得下方观众的阵阵掌声。
很多人都落下了泪水,遥想建国时期,属于中国的飞机都没几架,然而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就培育出如此优秀的飞行员。
重大责任落在肩上:
典礼结束后,属于杨国祥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1956年沈阳空军司令部举行了一场大比武,第一名可以代表沈阳军区前往北京,向毛主席展现空军风采。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压力。好在杨国祥技术过硬,以绝对的优势斩获了第一名,如愿来到北京。
我国早期空军力量
10月,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等一众开国功勋出席了检阅仪式,杨国祥在空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动作。
检阅结束后,杨国祥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对着他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天晚上他激动得都没睡着觉。
与此同时,杨大群先生还亲自书写了一本名为《彝族之鹰》的书籍,很快杨国祥的名字就传遍了祖国的大街小巷。
当时的新中国局面已经趋于稳定,各项事业正在逐步攀升。饱受战火袭扰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所以想要维系和平,必须要有够硬的军事实力。
航校人员正在维修飞机
在军事装备中,核武器的威慑不言而喻,所以为了能够同帝国主义掰手腕。
中国投入大量资源和科研人员开启了核弹计划,当时中国对于核弹技术可谓是一窍不通,好在通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和海外学子的回国助力,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年后,氢弹也爆炸成功。
氢弹爆炸
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本该是一个万众欢喜的时刻,然而中国的科学家和高层领导并没有高兴起来。
毕竟武器的成功研制只是第一步,想要实现战争意义上的价值,必须要通过战斗机搭载并成功投弹。
投掷核弹,首先需要一架轻巧飞行速度稳定的战机,其次需要一位经验老道的飞行员去操纵。
很快科学家就研制出名为“强-5强击机”的轻型战斗机,万事俱备就差一位合格的飞行员。根据上级领导的长期观察,杨国祥接到了这份艰巨的任务。
1970年11月,杨国祥来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
自打接受任务以来,杨国祥就彻底与外界失去联系。
一日三餐都由专业人员配置,平日里除了训练以外就是待在寝室中学习飞行知识。
生活乏味枯燥,不过杨国祥并没有抱怨,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年的时间里,他驾驶着战机在空中进行了近200次投弹训练,随着时间的磨练,他形成了肌肉记忆,基本上能将每次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
时光荏苒,一年的时间很快就度过。1971年12月30日,杨国祥身着解放军空军战服,昂首挺胸的站在“强-5强击机”边上。
传讯机报出执行任务的信号后,杨国祥毫不犹豫地登上飞机,望了望塔台。“2187,起飞”,一股浓烟过后,杨国祥驾驶的战机已经冲上了云霄。
不辱使命,不负国家:
当时驾驶着“强-5强击机”杨国祥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在距离爆炸中心还有9公里的时候,塔台的王定烈副司令员说道:“投掷时对准目标,放松心态”。
话音刚落,杨国祥已经接近了爆炸中心,他按照指定计划,将机头拉起来,下降飞行高度。等到位置稳定后,他解除了控制氢弹的保险,校准位置按下了投掷按钮。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预想的去发展,地面上没有发生强烈爆炸,这证明搭载在飞机上的氢弹没有落下。
杨国祥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用最短的时间检测了电门按钮,重新进行了一波操作后,然而氢弹依旧没有投下。
杨国祥呼叫了塔台说道:“天山!天山!2178没有投
掷下去,请求应急投放”。
塔台方面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应道:“同意”。不过采用应急投放方案后,搭载在飞机上的氢弹依旧没有顺利投下。
此时身处飞机上的杨国祥稳住心态,再次调整飞机,进行了第三次投放,然而结果同上两次一样,没有一丝动静。
塔台方面一看情况不对,立即拨通了中央的电话,周总理立即下令“所有地面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防空洞,飞行员紧急迫降”。
在接受到信号后的杨国祥进行了短暂的思考,此时飞机的油箱即将见底,最多维持40分钟。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支撑到飞回基地,但是这颗氢弹随时都有爆炸风险,一旦在试验基地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如果不将飞机平稳开回试验基地,那么这一年的核试验将会功亏一篑,到时候会给中国核事业带来沉重打击。
在进退两难之际,杨国祥陷入了短暂的沉思,最终他决定违背周总理的命令,坚持将“强-5强击机”带回试验基地。
好在杨国祥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将战斗机精准着陆,地面工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对飞机进行了检查。
几个小时后,检查结果出炉,氢弹没有顺利投掷是因为电路系统出现故障。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失败的经验后,下一次的氢弹投放实验就变得十分顺利。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驶着同一架战机,飞向蓝天,这一次他充满信心。几分钟后,罗布泊上空出现了一朵“美丽”的蘑菇云,它的出现证明中国核事业的成功。
从那以后,依靠着这次宝贵的经验,中国空军彻底掌握实战核弹技术,一头沉睡在东方的雄狮逐渐苏醒!
不辱使命,不负忠诚!杨国祥是一个伟大的军人,同样也是一个平凡的军人,他的经历是百万万中国军人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