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希特勒为何入侵波兰?苏联也助德军一臂之力,亲德远苏,自酿苦果

发布日期:2023-07-08    点击次数:152

1939年3月15日,德军公然向捷克斯洛伐克发起了侵略战争,在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他们仅仅用了18个小时的时间,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在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上,英国和法国却采取了“绥靖政策”,这让德国元首希特勒更加看清楚了自己的优势,以及英国和法国的懦弱。

德军坦克

所谓“绥靖政策”,就是指对侵略者的姑息纵容,不采取任何抵制措施,一味地退让屈服,并且还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与侵略者达成妥协的一种温和政策。

当时的欧洲地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国顺利将捷克斯洛伐克消灭了,同时也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德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战备调整,希特勒将下一个战略扩张的目标瞄准了波兰,由此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希特勒

德国与波兰的恩怨,战争不可避免

波兰在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邻捷克斯洛伐克,北边是波罗的海,东边和西边分别是强大的苏联和德国。正是因为波兰与军事强国毗邻而居,也就注定了它多灾多难的命运,成为强国之间的必争之地。

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前,波兰曾经先后三次被俄国和德国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才宣布独立,但也因此埋下了一颗战争的种子。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将德国东部的一块领土划分给了波兰。这块领土被称之为“波兰走廊”,使得波兰这个原本没有海岸线的国家有了80公里的海岸线,可以直接通向波罗的海。

有了“波兰走廊”的存在,硬生生将东普鲁士从德国给划开了,让德国的领土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从而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一片反对之声。

之所以要将“波兰走廊”划分给波兰,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历史原因

早在公元十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波兰走廊”这块领土就是波兰王国的一部分,后来遭普鲁士瓜分,从而成为了德国的领土。

站在波兰的立场上来看,《凡尔赛条约》中的规定,只不过是把曾经属于自己的领土重新收回来。

2、现实原因

波兰若是没有海岸线,那么就会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依赖于德国,这并不是英国和法国所希望看到的,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利用波兰来制衡德国。

而且,“波兰走廊”也并不是强制从德国剥夺出去的,这块领土从历史渊源上就是属于波兰的。

3、种族原因

从种族上来看,“波兰走廊”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波兰人,仅仅只有一小部分是德国人。

在最北端的波罗的海海边有一个叫“但泽”的海港,虽然这里生活着一百多万德国人,但他们已经被波兰所分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但泽是由国际联盟暂时接管的,从经济上却划入了波兰关税区的范围内。

在但泽的德国人长期远离德国,而波兰政府实际负责但泽的所有对外关系,导致这里的德国人甚至失去了德国国籍。

除此之外,由于《凡尔赛条约》将东普鲁士分割开,德国人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当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执政德国之后,发誓一定要洗刷这个耻辱。

签署《凡尔赛条约》

德军闪击波兰,抵抗一个月就溃败

希特勒的眼光看得是十分长远的,他认为,波兰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德国的战略地位。

除此之外,若是把波兰控制住了,即使将来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西进英国和法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东袭苏联,又有了一个可靠的战略基地。

自从1938年10月起,德国就曾经多次向波兰政府提出归还“波兰走廊”的要求,却遭到了强硬拒绝。

在英国和法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之下,德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顺利完成了“以不流血征服”的手段。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就将下一个入侵目标指向了波兰,甚至是整个欧洲大陆,到时候必定会与英国和法国的矛盾激化,很难再实现“不流血征服”。

所以,希特勒放弃了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样的想法,并要求:“加紧调集军队和武器装备,做好入侵波兰的准备。”

1939年4月11日,希特勒给德国武装部队下达了一份绝密命令,代号为“白色方案”,目标就是“以突袭的方式入侵波兰”。

直到8月31日的晚上,“白色方案”行动终于实施了,一支德国党卫军身上穿着波兰军人的服装,袭击了德国边境的一家电台。他们还故意在电台的广播室里,使用波兰语言辱骂德国,以便于为入侵波兰寻找借口。

闪击波兰

很快,整个德国的电台里全部都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德国遭到了波兰军队的突然袭击!”

第二天的凌晨4时45分,德军派出的一队又一队轰炸机不停地飞向波兰境内,轰炸目标是波兰的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设施,波兰人尝到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打击的滋味。

轰炸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德军的地面部队随即从北面、西面、西南面同时发起了全线进攻。

面对这种局面,欧洲的另外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也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并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但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行动。

希特勒战前动员

在德军“闪电战”的凌厉攻势下,再加上苏联红军从波兰东部入侵,与德军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波兰军队仅仅抵抗了一个月,就全线溃败不堪,导致全军覆没,三方之间的战争结束。

然而,随着德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起,英国和法国正式向德国宣战,也就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希特勒预判英法心思,担心苏联参与

其实,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开始,德国就跟波兰形成了很深的积怨,也就注定了波兰灭国的命运。

当时德国的资源十分匮乏,若是不对外发起侵略战争,不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就没有办法解决德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因此,在种种原因的困扰下,希特勒甘愿冒着与全世界为敌的风险,也要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

德军坦克

但是,

希特勒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入侵波兰的计划破产。

第一个不利因素:

波兰的主要盟友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一旦德国占领了波兰,必然会损害到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且,波兰的东边就是苏联的领土,还会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安全。

因此希特勒认为,若是德国与波兰开战,英国、法国和苏联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甚至还有可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德国。

德国也并不是孤军奋战,早之前就已经与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建立了军事同盟。但是,在入侵波兰的问题上,对意大利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双方就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希特勒担心,若是英国、法国和苏联结成战略同盟,德国想要占领波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希特勒

第二个不利因素:

发动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当地人心的对比。欧洲人民曾经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他们深知和平生活的美好,自然不会支持再一次战争。

在当时,欧洲地区的各国人民纷纷掀起了一股“反对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浪潮,同时也为德国侵略波兰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不好的条件。

第三个不利因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苏联和波兰位于德国的东边,英国和法国位于德国的西边,若是这四个国家分别从东西两侧牵制住德国,希特勒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一来的话,不仅侵略波兰的行动没有任何胜算,德国还会面临东西夹击的境地。

希特勒认为,闪击波兰的战役想要取得胜利,就要避免德军两线作战。如果英国、法国和苏联真的结成了军事同盟,那么就要重新部署进攻波兰的计划。

至于英国和法国,希特勒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他甚至还对手下的将领们说:“在慕尼黑会议上,我领教过英国和法国的头面人物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和法拉第(时任法国总理),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更何况,他们为什么要跟我们打仗,他们才不肯为一个小小的波兰而送死。”

从希特勒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摸准了英国和法国的心思,预判这两个国家不会出兵干预,让他最为担心的就是苏联。

德军

波兰拒绝苏联援助,苏联站队德国

德波战争爆发之前的1939年7月28日,希特勒获悉到了一个重要情报:“英国和法国军事代表团即将前往莫斯科,商讨组建军事联盟的相关事宜,共同抵抗德国。”

得知这个消息,希特勒马上采取了行动,就在英国、法国和苏联举行谈判期间,德国一边给苏联提供经济援助,企图拉拢苏联。一边通过外交途径与苏联方面会面,直接表明自己并没有侵略苏联的意图,而且尊重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利益等等。

不仅如此,为了摆脱苏联给德国带来的威胁,希特勒希望早日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并亲自给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写信示好。

然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他也有着自己的立场。眼看着德国和英法两国都在拉拢苏联,斯大林暂时还没有决定要倒向哪一方,这就要看哪一方对苏联比较有利了。

斯大林

当时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也不想卷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再加上英国和法国长期以来都把苏联当成外人,许多欧洲的事务都不愿意让苏联插手。

就在斯大林因为站队问题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波兰的做法再次惹怒了苏联。

在与英国、法国的军事谈判中,苏联代表提出了具体的反侵略计划和方案,并说道:“如果德军向波兰发起侵略战争,苏联红军需要通过波兰领土实施反攻,这是唯一能够立即见效的军事援助。”

对于苏联代表的说法,波兰当即给予了拒绝,因为他们对苏联的戒备之心甚至比德国还要强烈。波兰人担心,一旦战争结束之后,苏联红军待在波兰的土地上不走,那就等于是引狼入室。

正是由于波兰的这个决定,让苏联最终下定了决心,不再帮助他们对抗德国。

当时苏联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可以说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因为英国和法国没有拿苏联当作朋友。在苏联西边有德国的虎视眈眈,东边又要面临日本的威胁,斯大林不得不为苏联寻找一条后路。

斯大林心想,既然英国、法国和波兰不信任苏联,而德国又在“暗送秋波”,倒不如趁此机会改善一下苏联与德国的关系,于是在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从9月1日德军实施“闪击战”,到9月16日波兰政府首脑和波兰军队总司令落荒而逃,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右二斯大林

9月17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条款,苏联红军以“波兰政府已经不复存在,需要保护波兰境内的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为理由,从东边入侵波兰。

事实上,德国和苏联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就已经商定好了,波兰由两国共同瓜分。不过这也很正常,既然波兰不愿意与苏联成为朋友,那就只有成为敌人了。

正是由于苏联的背后一击,更加加速了波兰的灭亡,直到10月6日战争结束,波兰全境被德军和苏军占领。

波兰军队投降

种种因素表明,波兰灭亡已成必然

德军入侵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的一个标志。面对德军强大的攻势和苏军的背后一击,波兰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仅仅抵抗一个月就溃败了。

最终,德军占领了波兰西部的领土,苏军占领了波兰东部的领土,将其一分为二。

波兰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没有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当时的波兰政府长期坚持“亲近德国,排斥苏联”的外交政策,甚至认为外界的主要威胁是东边的苏联,并对苏联持有敌视态度。

波兰希望与德国修复关系,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尽管得知希特勒要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他们依然保持着“亲德远苏”的立场,甚至不接受苏联的援助。

除此之外,波兰政府始终坚信,一旦战争打响,英国和法国一定会出兵保护波兰领土的安全。更何况,有英国和法国在德军后面牵制,希特勒也不会派出大规模部队进攻波兰。

所以,波兰把国家和领土的安全寄托在了英国和法国的“口头承诺”上面,反而自己并没有做好应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德军入侵波兰

2、英国和法国仅仅只是口头援助

在战争打响之前,英国和法国就已经对波兰作出承诺,会帮助波兰军队共同对抗德军。

然而,当希特勒闪击波兰之后,尽管英国和法国提出对德国宣战,但实质上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不仅没有向波兰提供军事装备,也没有派出部队支援波兰。

面对波兰的请求,英国和法国选择了置之不理,而是眼睁睁看着波兰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当然,若是仅仅凭借波兰自己的军事实力,自然是抵挡不住德军的机械化部队。

波兰战争

3、波兰被周边的国家孤立

更加要命的是,周边的其他国家没有一个坚决与波兰站在一起,他们或许都是不敢与强大的德国为敌。只要把波兰孤立起来,德国跟波兰一对一单挑的话,几乎就是胜券在握了。

在此之前,英国和法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一些欧洲国家建立集体安全的体系破产。这样一来,一些国家纷纷宣布保持中立,各扫门前雪,谁也不管谁的闲事。

首先是比利时、荷兰等国宣布中立的立场,而南斯拉夫转向支持德国,罗马尼亚则直接表示说:“既不会偏向德国,也不会偏向波兰等西方国家。”

也就是说,当德国入侵波兰的战争爆发的时候,除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不靠谱的盟友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站在波兰这一边。

希特勒

通过德国与波兰的这场战争,也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一个国家若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那么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希特勒成功占领了波兰,不仅让波兰人民遭受了纳粹德国的蹂躏,也对欧洲的整个局势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希特勒从波兰西部的领土中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清除了德军继续挥师西进的后顾之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引起世界变革的海战,沙俄爆锤奥斯曼制霸黑海,结果遭英法驱逐
下一篇: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