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华野只有48万兵力,为何不等东野南下华东战场,再发起淮海战役?

发布日期:2023-07-09    点击次数:6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有一战十分特殊。其他两战名为决战,基本上却是以多打少的歼灭战:东北和华北战场,我军都投入了上百万兵力,接近或达到国民党军的两倍,稳稳地取得了胜利。然而淮海战役却不一样,主力部队华东野战军满打满算仅有48万人,加上中野的12万人也刚刚达到60万人,参战人数明显少于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虽然最终仗打得很漂亮,却不免让人有些疑问:若等华北战事结束,东野大军进一步南下华东战场,岂不是更有把握一些?那样我军投入淮海战役的总兵力将突破150万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没有等东野南下参战。

首先,淮海战役在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并不是后来呈现出的样子。原本在华野野司规划中的淮海战役,其规模不能跟辽沈、平津两战相比,仅与之前的豫东战役相当,属于地区性战役。粟司令的歼敌目标,是打掉连云港海城一带的国民党部队,确切来讲就是黄百韬兵团,计划消灭敌人10万左右有生力量。只要计划推进得当,甚至不需要中野参与,华东野战军的兵力便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结果随着国民党军的保守和收缩,徐州一带竟堆积了30多万兵力。我军权衡后认为战机难得,才把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目标扩大化,争取全歼华东国民党主力。由于敌军总兵力超过70万人(含南线的第六第八兵团,不算此时没有东援的黄维兵团),军委又调动中原野战军参战,增强实力,形成了后来华野加中野一起打淮海战役的局面。

其次,东北野战军百万部队虽强,但调其南下作战是早晚的事情。不光我军有此战略,国民党军高层也是清清楚楚。如果等到北方战事大部完结,东野休整完毕后再向南推进,则打法太过于常规,很容易失去战机。打仗不是累加兵力,敌人也不会等我军都准备好了还在原地等着挨打。如果等到华北解放之后再发起华东的战事,则面临着时间与兵力两大变化。一方面国军利用多出来的3个月左右时间,可以从华中和江南调兵增援淮海战场,双方的作战力量都将可能超过150万人,很难讲鹿死谁手;另一方面国民党军也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撤走徐州到长江之间的部队,集中兵力固守长江防线,由于50多万中央军主力尚在,这样构筑的防线强度和密度,远远不是真实历史上渡江战役的国军防线可比。换句话说,若等东野南下,淮海战役有没有还是个疑问,结果可能是增大了后续作战的难度,是另一种形式的军事冒险。

所以综合来看,48年11月没等东野南下便发起淮海的关键决战,既有军情的瞬间变化因素,也有作战时机选择的因素,是全盘战局下的决策。事实证明淮海战役这场带有一定军事冒险色彩的“夹生饭”,还是我军棋高一着,奠定了全国胜局。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1969年,皮定均视察张掖,看到被子遮体的女孩,他怒问书记一句话
下一篇:他差点儿当上兵团政委,王震上将鼎力支持,却因一原因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