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高端对话”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近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指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承办,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传播与产业融合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科学与艺术高端对话”沙龙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当科学遇到艺术”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与艺术的协同创新。活动邀请了学术界、文艺界、传媒界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加。
活动开幕式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陈泉涌主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说,新时代下,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融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希望各界以此为契机加强各领域、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以及艺术各界人士的联系,切实做好搭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交流平台,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服务。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科学与艺术的逐渐呈现出趋同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两者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
在主题交流环节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发表了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交流报告。他说,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时代下培养更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提供新思路。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梅兰芳金奖获得者江其虎发表了题为《戏曲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的学术交流报告,他认为,科技赋能戏曲展示了现代技术助力传统艺术发展的时代优势,戏曲与科技的碰撞融合激发出多元的审美流变,也给当代戏曲传播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戏曲这个传统的艺术瑰宝在科技创新赋能下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高级编辑、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刘洪海发表了题为《科学家的良好艺术文化素养》的学术交流报告,他说,艺术文化素养可以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激发和促进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使科技人才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
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张英才发表了题为《水墨书法在艺术与科学融合中的崭新意境》的学术交流报告,他深入挖掘艺术融合科学的资源,科技创新新画法相互渗透,在拓展当代水墨的创作形式、丰富水墨艺术的审美内涵、创造水墨世界的新意境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委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发表了题为《人本元创:生成式AI与元宇宙科技驱动下的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术交流报告,他重点聚焦元宇宙时代背景之下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形态和新风格,探索科技、艺术、人文、设计的融合发展。
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李唫发表了题为《艺术表演中科学精神形象塑造》的学术交流报告,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大幅度地增加科学家形象塑造纵深感与厚重感,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青年表演艺术家朱晓鹏发表了题为《青年艺术家如何看待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发展》的学术交流报告。
在沙龙主题对话环节中,主持人金振蓉和五位嘉宾围绕本次沙龙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从艺术形象思维启发科学创新、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艺术发展、探索科学与艺术共融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金振蓉表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推动科学与艺术的共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科技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中,必将孕育出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