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神州览胜:北京故宫
发布日期:2023-06-30 点击次数:190
图片
故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宫城,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北京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是珍贵文物,一木一石都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无不承载着深厚而又广博的文明之脉。游览北京故宫,一定会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年——1912年)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家宫殿。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1961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5A级旅游名胜景区。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决定迁都北京。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仿照南京皇宫制式营建北京皇宫。动用23万工匠,民夫百万,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故宫古称“紫金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是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十五颗恒星,被认为是“运乎中央,临制四方”的宫殿,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名“紫金城”。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周围建有高10米的皇宫城墙。城墙的四个角各建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角楼建筑结构极为复杂,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紫金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紫金城建有复杂的地下通道系统,称之为“阴阳路”。地下通道内设有石墙、石柱、石门等防御性建筑,还有陷阱、机关、暗室、密室。城外有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图片
午门是紫金城的正门,是最重要的门。午门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再修。午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西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尖阔亭一座。皇权至上,午门只供皇帝专用。皇后,一辈子只能在大婚时享用一次,只能在大婚之日乘喜轿由午门入宫。为展示皇帝皇权皇恩浩荡,经皇帝御驾殿试钦定的状元、榜眼、探花也能享用一次午门通行的荣耀。民间传说的午门问斩,实属误传,皇帝御驾莅临之所,岂能让罪犯脏血玷污。为显示皇权皇威,午门前曾作为廷杖朝廷高官的刑罚之地。据记载,实施刑罚廷杖时,确有两位罪臣因杖刑过重而毙命。之后,被民间传说为“午门问斩”。古时候,北京城行刑问斩的地方是西市和菜市口。神武门是紫金城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称为玄武门,取自古代四神兽之一的玄武。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为神武门。神武门总高31米,建筑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须弥座,城台辟门洞三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西华门是紫金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西华门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形制相同。建筑平面为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三座券门,券门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出宫。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外西直门到海淀一带,到处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清朝末年,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东华门是紫金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与西华门遥相呼应,形制相同。略有不同的是大门上的门钉整整少了一排,只有八排七十二颗,其它三座城门的门钉都是九排八十一颗。皇室建筑讲究横九竖九,紫金城的各大门上的门钉全部都要横着九排,竖着九排,彰显皇帝九五之尊。为什么东华门要改变祖制呢?多年来,在学术界没有一个较好的解释。对于东华门的违背祖制的现象,专家们提出了几种解释。有人说,东华门最靠近皇太子的东宫,专供太子出行。太子是储君,不能与皇帝并驾齐平,所以就设置成八排七十二颗门钉。也有人说,当时工匠把门钉的尺寸做大了,只能减少了一排门钉。皇室无小事,这种说法当然站不住脚。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清朝皇帝的嫔妃过世之后,大多从东华门送出宫,所以东华门又称之为“鬼门”。阴气太重,所以就少了一排门钉,只有七十二颗钉。现代专家学者分析研究,比较认同最后一种说法,认为东华门少一排门钉是在建造时严格按照五行排列,是为了将木化为阴木,以克制凶鬼带来好运。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图片
紫金城的护城河,称为筒子河,即内护城河,属北京城内城河系。以神武门、午门为南北轴线,东、西华门为东西轴线,筒子河划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部分。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的路面下,各有小涵洞连通。紫金城内有一条白石砌明渠,上接西北筒子河,自西向东,经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东华门以西,至东南角西侧注入东南筒子河,相对天安门外的金水河,称之为内金水河。内金水河的源头是引自北京西郊玉泉山水注入,水从西而来,西属金,故称之为金水河。游览故宫,一进午门,迎面便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下便是金水河,称之为金水桥。金水桥的正中桥是皇帝专用的御桥,桥上的汉白玉石栏杆,雕有龙云纹望柱。左右四座桥,为王公百官行走之桥。左右的四座桥随河身的宽度递减,变小,其栏杆采用火炬形阴刻弧线望柱头。内金水河除了美化皇宫和为古建筑防火设施供水外,还是宫内排泄雨水的排水渠道。宫内大小院落九十余座,各有排水渠道,再通过排水暗沟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外。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河暗沟,是在古代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条件下建造的。经过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考验,在防火排水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古代匠师营造技术炉火纯青的体现。紫金城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座,其中有宫殿70多座,也有说按四柱一间计算共有9999间。紫金城建筑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封建王朝等级礼制,映现出皇朝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紫金城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太和门是紫金城内最大的一座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一个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开始时称之为奉天门,清朝光绪十四年重建。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处接受臣子们的朝拜和上奏,处理朝政。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通称三大殿,是皇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六宫、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三大殿的前引为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是紫金城里最雄伟的宫门。太和门前有四座铜鼎、一对铜狮子。一对铜狮子为紫金城内最大,身上有四十五个铜疙瘩,代表九五至尊之意。左为雄狮,伸出右爪玩绣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右为雌狮,左腿逗弄幼狮,寓意子嗣昌盛。故宫建筑不同方位里的祥禽瑞兽,镇宅化煞、驱邪迎祥,也用几百年来的同一姿势,执着地期盼皇朝金瓯永固、福寿迎年。明朝规定,文武百官每天拂晓到太和门上早朝,皇帝接受朝拜和处理事物,称之为御门听政。走过太和门,就走到了紫金城最为壮观的太和殿了。图片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金城的中心部位,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时,称为奉天殿;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9年)毁于雷火,嘉靖三十八年再建成,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称太和殿。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再次遭遇火灾,直至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开始重建,康熙三十六年建成。太和殿面阔九间,外加侧廊两间,共十一间。柱与柱间隔60.01米,进深五间,为33.33米;建筑全高35.05米,面积2380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殿顶最高的宫殿。太和殿是紫金城中众多殿宇之中最大的一座,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建在高约8.13米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之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金銮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美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王朝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美仑美奂,金碧辉煌。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都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明朝元旦朝贺大典场面很大,当日天亮以前,锦衣卫、教坊司、礼仪司、钦天监的有官人员要事先进入岗位。大约日出前三刻锤第一声鼓,文武百官在午门外排队等候。锤第二声鼓,礼部引导文武百官到太和殿广场中西部,面北而立。皇帝穿礼服从宫中出来,先去中和殿升座。锤三鼓后,皇帝升太和殿宝座。丹陛大乐奏,文武百官行四拜礼。之后是例行公事,再后文武百官一起三呼万岁,文武百官四拜,皇帝回中和殿,典礼完毕。中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日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起称中和殿。中和殿高19米,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明清两朝,皇帝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然后由中和殿走向太和殿。中和殿最开始的时候,被称为华盖殿,在嘉庆年间遭遇火灾重修后改为中极殿。在三大殿中,只有中和殿是可以供皇帝一个人静静思考的地方。中和二字,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保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经过若干次烧毁、重建,至今主体梁架还是明朝时代的建筑。明初称为谨身殿,明嘉庆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取名保和殿。保和二字,出自《易经》“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神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之意。武英殿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宫外建筑,位于紫金城外朝熙和门西侧。现在,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书画馆。文华殿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宫外建筑,位于紫金城外朝午门的东侧,与武英殿东西相对,遥相呼应。文华殿最开始是明朝太子观政之所,到了清朝年间,文华殿用途变为举行经筵的地方。因为地处紫金城的东部,按照东方属木的五行说,文华殿的殿顶是绿色琉璃瓦。乾清宫是后三宫之一,位于紫金城的内廷中路之上,建筑都是黄色琉璃瓦殿顶,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同。乾清宫整个建筑面积达1400平方米,宫内有很多名胜古迹,分别为社稷江山金殿、老虎洞、铜龟铜鹤、日晷嘉量。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交泰殿是用于纪念、庆祝活动的大殿。举行节假日和千秋日等喜庆活动时,皇后会在交泰殿接受朝贺。坤宁宫坐落在交泰殿北面。古代,皇后的地位和皇帝是相对应的,皇后是天下女人中最为尊贵的。坤宁宫的“坤”字就出自乾坤中的“坤”,而“宁”字则是取自于《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故名为坤宁宫。图片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乾清宫的西侧,南北长94.8米,东西宽81.3米,占地7707平方米。最开始时,养心殿是作为皇帝的临时休息之所,到康熙年间作为宫内造办处的作坊,制作宫廷内部皇帝御用物品。御花园,位于紫金城中轴线上最北部地区,在坤宁宫的后方。明朝的时候称之为宫后苑,清代称为御花园。御花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西六宫包括长春宫、启祥宫、永寿宫、咸福宫、翊坤宫、储秀宫,这六座宫殿自成院落,形制基本相同,整齐的排在紫金城子午线的西北,称之为西六宫。慈禧太后主政时,老佛爷就居住在西六宫的储秀宫。慈禧太后生活非常的奢侈,用一道膳就要108道不重样的菜,每道菜不超过三口,而且都是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珍稀名贵食材烹制的。东六宫是指承乾宫、景仁宫、永和宫、延禧宫、景阳宫、钟粹宫,这六座宫殿自成院落,形制基本相同,整齐的排在紫金城中轴线的东南,称之为东六宫。现在,东六宫主要是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古代艺术品的展馆,有珍宝馆、钟表馆等。奉先殿,位于紫金城内廷东侧,在明清时期主要是用做祭祀祖先的家庙,又称奉先庙。公元1657年重建。奉先庙是一座建设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宁寿宫位于紫金城的内廷外东路,是大内东北部的一个长方形的院落。明朝时,这个院落是太后和太妃养老的地方。清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在这里建造宁寿宫,用了五年时间扩建完成。图片
故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是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每年每个开放日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各地的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游览。北京故宫总会给游客们送来惊喜,带来惊奇。每个开放日,紫金城都会以金碧辉煌的美景展现宫宇殿堂的恢宏雄伟,每个开放日总是游人如织,宾客熙熙攘攘。但是,据老北京人讲,夜里的紫金城时常有阵阵阴风袭来,有几个地方很是恐怖,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寿康宫是传说中的最为恐怖的地方。据说,寿康宫几乎每天深夜都会有莫名其妙的奏乐声,墙壁上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影子,有人影有兽影,有说不清讲不明的怪影。寿康宫院落里有一眼古井,当有人弯腰低头望向井底的水面时,井底的水面上映现的居然不是自己的脸形面貌,而是奇形怪状的脸形面貌,微微颤动,轻轻摇曵,令人惊诧。珍妃井是传说中的很吓人的地方。珍妃井位于紫金城寿康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一口普通的水井,因珍妃而变成不普通。珍妃是清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珍妃容貌秀丽,学识出众,诗书琴唱样样出类拔萃。光绪帝和珍妃都非常崇尚西学,珍妃坚定支持光绪帝的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对珍妃怀恨在心,恨之入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把珍妃打入冷宫关押。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临行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褀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珍妃推入贞顺门内的水井中溺死。此井,因此而得名“珍妃井”。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光绪帝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珍妃的家人获准将珍妃的尸体打捞出井,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清末宣统皇帝逊位后,珍妃的姐姐谨妃在井北侧的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小灵堂,立牌位,以示哀悼。不知何年何月,珍妃井井口上置井口石,石的两侧凿有小洞,洞中穿铁棍上锁,锁死井口。宫墙现宫女是传说中的很瘆人的幽灵事件。1992年夏季,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白天,北京故宫的一处宫墙上突然出现了几个古代宫女的身影图像,当时在场的许多游客都被惊吓得目瞪口呆。难道是古代宫女穿越时空隧道,真魂再现?据专家考证,之所以闪电雷鸣之后宫墙上出现宫女图形,是因为红色宫墙墙面上的赤红色涂料里含有四氯化三铁,而四氯化三铁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发生结构变化。在惊雷闪电的同时,宫女恰好经过宫墙,因为雷电的作用,宫女的影像被记录下来;1992年夏季的这一天,又恰好在雷电的作用下影像再放,显现出古代宫女的身影。科学的解释是如此而已,但传说中的事件就神乎其神了。阴阳路,顾名思义是一条路,不是指紫金城里的秘密地下通道,实际上就是东六宫东筒子。传说这条路非常邪乎,每当傍晚的时候,这条路就会有一阴一阳两面,如果人走阳面的话,鬼就走阴面,如果人走阴面,鬼就走阳面。当然,如果人非要和鬼较劲,从中间走,那鬼就无路可走了。只要人顺着中间向前走一百步,就会和鬼相遇。有胆大之人,总是想一探究竟,跃跃欲试。但老北京人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孔老夫子说过,对鬼神要敬而远之。据说,曾经有一个愣头青小伙子不信邪,决定要在晚上去一探究竟。当他一切准备好了的时候,突然在耳边惊现一句“你是要走阴阳路吗?”。吓得他整天魂不守舍,最后疾病缠身,早早离世。当然了,这是北京故宫里的一种传说而已,对于无神论者可以直接忽略,一过了之,听而不闻。连理树。游览过北京故宫的游客都知道,在坤宁宫北边有一棵连理树。据说,这棵树可是带有诅咒的。因为,当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就在这棵树前合影留念过,之后的命运大家都非常清楚,不需多言。有传说,许多曾在连理树前合影留念的情侣,最后都分手了。所以,这棵连理树也显得非常诡异。游客要注意,千万不要自找苦吃,一定不要在这里拍照,热恋的情侣更不要在这里拍合影。游览过北京故宫的朋友,没游览过北京故宫的朋友,想游览北京故宫的朋友,但愿游记会为您助兴添趣,让紫金城美景时常浮现眼前,让中华古老文明永留心中。图片
张兴,大学本科。喜欢沉浸式旅游,喜欢读书。相信最是读书能至远,相信读过的书在谈吐里,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