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 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发布日期:2023-06-30 点击次数:121
图片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广东省开平市用于防卫的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碉楼而著称,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也是地域性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图片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侨乡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碉楼鼎盛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图片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灾害;其辖区位于四县之间,社会秩序较混乱。清朝初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遇到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可以躲避灾乱。图片
鸦片战争后,大批民众出洋谋生积累起家业,回国后生活富足,却常遭盗匪抢劫。海外华侨觉得碉楼对防匪有重要作用,回乡后纷纷修建各式各样的碉楼以保生命财产安全。图片
按建筑材料分,开平碉楼可以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和石楼。按照功能和建筑形式可以分为由全村各户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的防卫性较强的众楼;富有人家独资建造,既可居住又有防卫功能的居楼和最晚出现的为联防预警用的更楼,更楼配有报警器和探照灯,一般设于村口。图片
碉楼和住宅本是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开平的碉楼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连为一体,在规划时还保留了传统的风水观念,与周围的竹林,水塘,古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的和谐环境,表达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图片
开平碉楼是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主动吸收西方建筑艺术、接纳西方建筑材料的产物,它糅合了古希腊的柱廊式,西欧哥特式,意大利巴洛克式,欧洲的古堡式等,同时,还添加了中国乡村本土建筑艺术。图片
可谓,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独特建筑风格,这体现了当时居民对外来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不同的旅居地有不同的见闻,不同的审美观有不同的风情,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图片
中国华侨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甘宰割的历史见证。图片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图片
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图片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