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访廉家玉老人有感
印象中,抗美援朝、上甘岭、新兴里都是在书上、网上、影视剧里在早已远去的炮火连天的年代。那些勇敢的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每每看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是他们舍小家保大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和平是他们用热血守卫了百姓的安宁,他们是英雄是勇士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每一代人最值得追的星。
没想到有一天竟然能有幸坐到一位老志愿军跟前,去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只是隐约的担心一位经历过战争的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健康情况能否允许他说起一二。没想到,见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廉家玉老人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
老人的精气神真的很不错,乐呵呵地把我们迎进屋里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休息,招呼我们喝水、吃水果。一副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样子。志愿队的伙伴们拿出军装给他换上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我最喜欢的衣裳就是军装。”换上军装的老人,容光焕发犹如一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让人不由得去想象他七十年前刚穿上军装的模样。
听到我们说想看军功章他健步走向隔壁的房间,那飒爽的背影怎么看都不像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看到那些泛黄的功劳证,我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 。那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深刻的痕迹。每一页纸上都有热血男儿的本色,一笔一划都是奖赏与肯定。
那些纸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已经逐渐失去原本的光泽,变得老旧、易碎。我轻轻地捧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翻看,仿佛在翻阅一段历史,内心满满的感动眼泪止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当年的廉家玉老人,他只有十九岁啊!刚刚成年,就走进部队奔赴了抗美援朝的前线。
薄弱蝉翼的纸,似乎有千斤的分量。看着看着感觉捧在手里的不再是破碎的纸张,而是一个男儿的青春、一段峥嵘岁月、一种无上的荣光。也许有一天,它们终究会被时间带走。但是相信只要是见到过它们,你就会把它们珍藏到记忆深处。
第一次亲眼目睹英雄的军功章,默默地向它们行注目礼。那一枚枚军功章,是对廉家玉老人建功的褒奖,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是他用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换来的最好证明,更是他终生不可替代的荣耀!
当廉家玉老人与我们娓娓道来讲述起上甘岭战役、新兴里战役的时候,我莫名地想起八个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今时今日,何其有幸能这样安静地坐在英雄的跟前用心聆听和铭记,何其有幸能接受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默默地在心里祝愿老人:“永远健康,长命百岁!”
廉家玉老人出生于1930年9月,在万恶的旧社会他和国民党统治下的老百姓一样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时他的愿望很简单:吃上饭穿上衣,打倒蒋介石。他相信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1949年自愿参军。
参军后到了第九野战炮兵第九师,参加了渡江战役。经过南京到了上海,在上海驻守海防。1950年11月,美帝国主义发起侵朝战争。廉家玉老人和抗美援朝的英雄们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先到了鸭绿江边的丹东,那时敌人距离我们的国土只有四十里。
时值寒冬,大雪纷飞。公路上的雪被车压的就跟明镜一样,志愿军用七八匹骡马拉着一门炮艰难前行。骡马蹄子在雪地里打滑走不动,廉家玉老人和战友们在后面推。那座叫三浦里的大山,廉家玉老人与战友爬了一宿。为了躲开敌人,他们白天在树林里雪窝里待一天,大雪没过膝盖,忍受着寒冷、疲惫、饥饿忍受着对家人、故土的想念。
第一次战役在新兴里。敌人的飞机离新兴里离飞机场,只有五六里路。敌人把飞机大炮全用上了,调了用铁轨车才能拉动的九门大炮不断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廉家玉老人是电话兵,他的任务得保证线路畅通。他奔波在战火纷飞的路上,随时把打断的电话线接起来。打了一天的仗,廉家玉老人就接了一天的线。
上甘岭战役,山上山下相距大约200米远。敌人一次次地往山上攻,为了节约枪支弹药我军安排人站岗放哨,等距离近了聚集的敌人多了用手榴弹往下打。敌人的炮弹把山上打的看不见一点绿色,满目疮痍。哪里落了炮弹电话线路有故障了,廉家玉老人就得去哪里接线。接线中他的手掌被无情的子弹打穿,他用只好忍着疼痛两个手指捏着接线。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几个手指到现在还伸不直。腿被弹片打伤,等到血流进了鞋里感觉到湿了他才发现腿受伤了。
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了40多天,他忍着痛继续战斗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廉家玉老人说40多天里,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敌人封锁公路运不了吃的只能饿着,有次三天没吃饭饿了光喝水充饥,水是山沟里的。“三天吃不上饭,在敌人激烈的炮火下同样完成任务”。这是被写进廉家玉老人的功劳证里的文字,每一个字都记录着无畏、忘我、不怕牺牲。
廉家玉老人顽强、勇敢、奋勇前进,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那年他只有20岁,但有了信念的支撑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意志。廉家玉老人说:“如若现在有战争,我还能扔手榴弹。我那时20岁我都不怕,现在我90多岁了我还怕什么?”“无论天涯海角,只要祖国召唤,若有战召必回。”这是中国军人的热血军魂。即使退伍70年了,廉家玉老人仍然保留着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质,永守初心。
抗美援朝,廉家玉老人参加了5次战役荣获5次三等功。退伍回国,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农村搞农业合作化。廉家玉老人负责林业,林业在那个时候就是栽树,把山上的树管理好。后来公社搞副业,他又被安排去焦宝石矿再到耐火材料公司直到退休。听从安排,服从领导是廉家玉老人一贯的作风。
老人家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很知足,他说党和各级领导都照顾得他很好。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他每天坚持步行,还种着半亩田地。他爱生活爱劳动,性格温和,从不乱发脾气。廉家玉老人的老伴小他8岁,夫妻俩已经携手走过66年。66年,那是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场风风雨雨啊!如今,他们依然能相依相伴是何等的一种幸福!
廉家玉老人的老伴,也是特别慈祥的一个老太太。同样的精气神十足,让人看着就有种莫名地亲切感。提起廉家玉老人,她面带微笑着地说:“他性格好,我们结婚66年没吵过架没红过脸。他从不发脾气,家务活都是抢着干。到现在孩子们回来啊家里有客人啊,他还是抢着刷碗擦桌子。”
老太太语重心长的说:“你们年轻人啊一定要心情好,心情好才会不生病身体好。两个人相处要和睦,不要吵架。凡事商量着来,不要着急。”廉家玉老人也是跟我们说:“你们年轻人要和睦,和睦心情好,不长病,年纪也能活的大一点,能长寿。”和睦,想必这是他们夫妻66年的相处秘诀,也是他们这个年纪依然健康长寿的奥秘。这是他们这对老夫妻对年轻人的劝告也是一种指引,这是“家和万事兴”最好的诠释。
两人、三餐、四季,一个小院子几间平房,养几棵花草养几只小猫,日子简单、平淡而又有种充满诗意的美好。他们相濡以沫他们白头偕老,从战火纷飞走到和平年代从青丝走到白发,初心如磬。送我们离开时,老人依依不舍的与我们握手道别 。走出去很远,回头依然看到那对花白头发的老夫妻轻轻地在挥手说着:“慢走……”
廉家玉老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是可亲可敬的人。说起往事,他言语间流露着一种温和,那是经历过生死存亡后的淡然。他是在说自己的故事,又仿佛是在说着别人的事。
有人说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战场上,他是年轻的战士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生活中,他是与世无争的智者,懂得知足常乐。婚姻中,他懂得包容和理解,用行动诠释点滴的爱与珍惜。
当我一个人开车走在回程路上时,忍不住一次次地回想老人说过的话满满的感动,有种心灵被治愈被洗礼的感觉。致敬最可爱的人,致敬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致敬平凡生活中不离不弃的老夫妻,致敬把平淡日子过得“不羡鸳鸯不羡仙”的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