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

我国金器传统分类方法

发布日期:2023-06-24    点击次数:174

我国的金器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骄人的工艺传统。

金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在这一点上中外是一致的。人们珍视它,匠人欢迎它。与其他材料相比,金的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器还能改制翻新,从而形成新的多种形式的金制品。

根据传统分类方法,金器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

(一)茶具

“清宫金茶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一组三个,其一仿民间造型,其二仿古爵造型,其三为双耳。三个茶壶均有三足,似古鼎。壶身皆有纹饰,其中一壶的壶嘴和壶梁为竹节造型。这一组茶壶给人以厚重富贵之感,古趣盎然。

(二)法器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唐代金器,高7.2厘米,口径21.2厘米,壁厚0.12厘米,腹径17.2厘米,腹深7.1厘米,重573克,1987年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圆形稍扁,弇口圆唇,斜深腹,圆底,通体素面,光洁富丽,为纯金钣金而成,口沿有一行錾文:“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获,副小供奉宫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此钵盂形制与仰韶文化的弇口钵十分相似,为唐宫廷金银器作坊文思院所制,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三)盥洗器

“金盆”,唐代金器,通高6.5厘米,口径28.6厘米,重2056克,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盆为钣金成型,内底心和外底心经过机械加工,留有螺纹痕迹。盆口圆整,器壁光滑,厚薄均匀,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柔和灿烂,高贵而典雅。

金盆是盥洗用器,在古代是地位尊贵的皇家和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器物,保存至今者极少。此盆是一千多年前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食器

“鸳鸯莲瓣纹金碗”,唐代金器,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碗腹部外壁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有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鹿、狐、獐、兔、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填以形态各异之花草;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

此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为难得一见之瑰宝。

(五)饰件

“四龙戏珠金手镯”,唐代金器,纵6.7厘米,横6.3厘米,1988年于咸阳机场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此镯系铸造而成,呈椭圆形。镯中置轴,轴上下有两粒金珠,金珠间有一朵四出花,双龙吻部正好相交于中轴,形成两幅完整的二龙戏珠图案。双龙均为蟠龙,手镯合口处与挂扣连接。

中国古代称妇女戴在手腕上的金银装饰品为“钏”,俗称“镯”。

“金耳坠”,唐代金器,长3.6厘米,1988年于咸阳机场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此耳坠呈橄榄形,钩为U字形,中间为一周镶嵌红、蓝、绿等宝石的联珠,上下各有一组梅花,花瓣中也嵌以各色宝石,上部为一小金环。造型颇具西域风格,与中原金耳饰风格迥异。

(六)药具

“双狮纹金铛”,唐代金器,高3.4厘米,口径9.2厘米,柄长3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铛侈口,翻沿,浅腹,圆底,下配三兽足,附叶芽状单柄。锤揲成型,花纹平錾,鱼子地纹。器外自底部中心凸起九条辐射状荷叶脉,直通器口,将铛外壁划分成近似“S”形的区间。叶脉间平錾出双鸟衔带、鸟衔方胜及各类花卉图案。整体纹样构图协调,体现出唐代金器构图的特点。

“素面金盒”,唐代金器,高3.2厘米,直径8.5厘米,重258克,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盒为圆形,先锤揲成型,然后再掏膛加工。在盒的内壁盖心处及底心处,有明显的旋切螺纹痕迹,其排列间距仅为1毫米,起刀和落刀点也清清楚楚,可见当时已经在使用简单的车床进行加工。盒的上下子母口无论怎样扣合、转动,整个一周都严实无缝,堪称精密之极。

唐代麸金的发现,这是唯一的一次,实属珍贵。麸金小于屑金,将金箔击碎后,焊于金器表面。

(七)饮器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唐代金器,高5.9厘米,口径6.8厘米,重300克,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杯杯口圆形,略向外侈,深腹,柄上出长尾,腹部焊有扁金丝编成的蔷薇式团花四朵,每朵团花边缘焊有一圈小金球。花瓣中心曾镶有珍珠、松石等,出土时已脱落。

此杯为绚烂华丽的掐丝珐琅作品,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是明代景泰兰的前身。

金筐工艺是唐代金器制作中的高级工艺,它依据黄金良好的延展性能,将其锤成均匀细丝,制成多层花瓣组成的团花,在其周围再加小金珠一圈,然后焊接在杯的腹部、杯口和杯足,并加以镶嵌装饰,总称为“金筐宝钿真珠装工艺”。

“摩羯纹金杯”,唐代金器,高3.5厘米,杯口最大口径13.1厘米,小径7厘米,重174克,1983年于西安市太乙路工地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杯侈口,浅腹,圈足。杯体为四瓣海棠形,杯内底中心锤揲出凸起的摩羯戏宝珠纹,底纹錾刻细密的水波纹。水波纹外饰一周联珠纹,联珠纹外又錾刻一周花瓣带饰。杯的内壁以花瓣栏形成四个区间,錾刻两组对称的宝相花,宝相花两侧錾刻对称的如意花纹。杯口沿内侧与圈足外侧各饰一周花瓣。

金杯是唐代达官显贵使用的饮酒器,至今发现极少。此件金杯造型奇巧玲珑,装饰富丽典雅,是目前仅见的一件,为稀世之宝。

摩羯的造型源自印度,为鱼、象、鳄三者的混合形象。隋代传入中国,中晚唐添加了翅膀,宋代双翅变大,鼻子上卷的程度渐小。

“鸳鸯蔓草纹金壶”,唐代金器,通高21.3厘米,口径6.6厘米,1969年于咸阳市西北医疗器械厂出土,现藏于咸阳市博物馆。

金壶在唐代极为罕见,此种造型的金壶更为目前所仅见,是十分珍贵的孤品。壶体曲线柔和,严谨稳重。反转弯曲的柄和精巧灵活的链使壶型富于变化,显得纤巧秀丽。

(八)杂器

“金开元”,唐代金器,直径2.3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开元是仿照铜质的“开元通宝”铸造的。正面为楷书“开元通宝”四字,背面有新月纹。唐时金开元并不作流通货币使用,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用来做游戏、压胜,或是皇帝赏赐大臣时用的。

“赤金走龙”,唐代金器,共12个,高2—2.8厘米,长4厘米,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龙为金质,四足铆接。昂首拖尾作行走状。头上有两长角折于脑后,圆眼深目,两颌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颈作回弯状,身子向上隆起,长尾下拖,末端上卷,四肢粗长,呈各种行走姿态。除背脊和尾脊饰有长鬣纹外,满身皆饰深凹点纹,系用錾头点成。金龙形象生动,小巧玲珑,工艺精美。

“金树”,唐代金器,高13.5厘米,上部宽7厘米,下部宽0.5厘米,根部宽0.9厘米,1971年于西安市郭家滩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此金树为两株,一高一低,造型略有不同。金树以树干、树枝、小枝组成。枝上长满花朵,树干上有树节,根部有藤向上盘绕,树上有花与叶,劲枝与柔藤结为一体,富丽堂皇。



上一篇:回甘与茶叶品质有关系吗?
下一篇:琉璃的寓意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