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第十讲 世界遗产:庐山

发布日期:2023-06-30    点击次数:100

图片

庐山,又名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濒长江,南靠滕王阁,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图片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图片

庐山的地貌景观是一种多成因复合的特殊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其地貌形成可以追溯到晚白垩纪时期。庐山顶端海拔较高,加上江湖环绕,当水汽受到山地地形的阻挡时会沿着山坡缓慢抬升,最终形成雾。

图片

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形成的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降雨量充沛,形成了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所以才有了李白笔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图片

正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所写“匡庐奇秀甲天下”,这里有“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有因四季红紫匝地,花团锦簇而得名的锦绣谷;有中国九大观日出地之一的含鄱口等自然景观。还有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共同居住过的庐山美庐、中国高山第一植物园等人文景观。

图片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更是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南宋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位于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图片

自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后有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图片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图片

“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一山”就是庐山,而共存的六教不是一般教派,而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性六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

图片

1937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谈话。

图片

1982年,庐山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庐山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图片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

第一讲  世界遗产:明清故宫第二讲  世界遗产:万里长城第三讲  世界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四讲 世界遗产:莫高窟第五讲 世界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第七讲 世界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第八讲 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第九讲 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第十一讲 世界遗产:平遥古城
下一篇:第十二讲 世界遗产: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