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第四十二讲 世界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发布日期:2023-06-30    点击次数:188

图片

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

图片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众多,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之一。

图片

2007年6月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云南石林是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石林,面积350平方公里。在晚古生代这里是一片浅海,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后随着地壳运动,逐渐升为陆地。丰富的雨水和河流始终溶蚀着石灰岩和白云岩,喀斯特快速发育。

图片

在不同地质、水文、气候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喀斯特叠加,使这里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石林景观。堪称“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图片

贵州荔波喀斯特是锥状喀斯特的代表,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树木茂盛,溪流纵横,喀斯特地貌与山、树、水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图片

武隆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中国深切型峡谷的重要代表,和其他姿态优美、身躯伟岸的喀斯特不同,武隆的喀斯特景观以洞穴、天坑等负地形为代表,像是逃避人世,遁迹于偏远的乡间,藏匿于荒凉的地下,谦逊深沉,英华内敛。

图片

有“天下第一洞”之称的芙蓉洞,洞体规模宏大,主洞长 2700 米,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溶蚀形态多种多样,有壮观的崩塌堆积,钟灵毓秀的钟乳石等,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其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图片

武隆天生三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平均高度300米以上,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三座天生桥—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分布在同一峡谷的1.5公里的范围内,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皆居世界第一位。

图片

三座天然石拱桥之间有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两个天坑,形成了“三桥夹两坑”的世界奇特景观。

图片

后坪冲蚀天坑,是一个从非喀斯特区到喀斯特区、从地表到地下,从上游而下游,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统,最典型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呈椭圆形,自坑口向下看,绝壁陡直,深不可测,奇险无比。

图片

2014年6月,由桂林、施秉、金佛山和环江喀斯特,组成的自然遗产扩展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图片

该系列遗产包含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深化过程,同时展示了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第三十四讲 世界遗产:武夷山
下一篇:第四十一讲 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