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

第五十五讲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

发布日期:2023-06-30    点击次数:79

图片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距今已有5300-4300年,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图片

莫角山台地是良渚古城宫殿区的重要组成,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6米,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高统治者和贵族们居住、活动的区域。

图片

良渚古城的内城由一圈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的的城墙包围,总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北京紫禁城。城墙底部铺有淤泥和石块,上部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现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

图片

在莫角山台地偏西北约100米处,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现发掘土坑墓11座,墓穴较宽大,有棺椁类葬具。随葬器物90%以上是珍贵的玉器,还有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共1200余件(组)。根据随葬器物推测墓主应是莫角山台址的主人。

图片

另一个墓地瑶山,曾是一个方形祭坛,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两排墓葬,随葬品有玉器、陶器、漆器等,但同列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反映出墓主身份地位存在差异。

图片

这种埋在祭坛上、用成批玉礼器随葬的大墓,与良渚文化的贫乏小墓形成鲜明对比,是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社会现象。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汇观山祭坛,与瑶山祭坛十分相似,呈长方形覆斗状,平面为“回”字形的内外三重形式。

图片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古城外围的大型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由高坝系统,低坝系统和塘山堤坝系统组成。

图片

高坝系统位于山谷的谷口,封堵谷口的水,形成了高山堰塞湖,既能拦截洪水,又能累积水力资源。高坝以南的低坝系统,围成了一个低洼人工湖。人工湖的东北角,塘山堤坝和高山组成水渠,把平缓的水流引入护城河。

图片

人工建筑与自然山川巧妙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科学的水利工程,它所涉及的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几乎达到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

图片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

图片

很多器物表面都刻有形形色色的符号,良渚文明的象征“神人兽面像”,是一位神明驾驭神兽的形象,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唯一的神祇。一毫米宽度上刻了5-6条,可见当时工艺高超。

图片

2019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通过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进一步证实,而且长江流域也是文明发源地之一,这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毫无疑问都是莫大的荣誉和骄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第四十八讲 世界遗产:澄江化石遗址
下一篇:第五十四讲 世界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